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
2007年以来,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院士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及成都市科技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密切联系、真诚服务、创新工作、务求实效”为宗旨,着力开展各项咨询服务工作。同时,在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发展道路,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开展了“西部科学论坛”、“集成创新院士高峰论坛”、“院士企业行”、专题调研和青少年科普等活动,共接待院士30余人次,走访在蓉院士50余人次。通过大胆尝试,院士中心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凝聚院士智慧,参与政府高层决策咨询
根据与两院合作协议的精神,“院士中心”积极发挥智囊作用,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2007年1月和今年2月,邀请了李乐民、宋文骢、陈星弼、周光耀、高洁院士等20人次,参加“迎春座谈会”和“春节团拜会”,使院士们与市领导直接交流,准确了解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对新的一年院士中心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上,院士们建议成都市委、市政府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带动相关工程技术产业发展,并对成都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2007年11月,中心邀请6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院士、专家,为“成都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纲要”进行咨询论证。专家们通过认真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巩固成都作为国家西南地区通信枢纽的战略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4月,院士中心约请李乐民、张兴栋、张锡祥、涂铭旌等部分在蓉院士和专家,就成都如何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献计献策。他们指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目的是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应明确定位,发挥“科技中心”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找准方向,突出“科技中心”的特色和亮点;明确优势,在抓特色和亮点的同时,找出创新、创业和创投的薄弱环节有所突破;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在促进现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引导新的和特色产业发展。
通过组织此类决策咨询活动,院士中心决策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获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
二、筹办西部科学论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
“第三届西部科学论坛”作为第二届成都科技节的重头戏,围绕“三新”突破的主题思想,分为“主题论坛”和高校及各区(市)县“专题分论坛”三个主要板块开展活动。不仅打出了院士中心的品牌,还立足科技高端,丰富和提升了科技节的内涵,扩大了成都在两院以及全国科技界的影响。本届论坛共邀请到魏复盛等15位院士、17位顾问专家,为企业、高校、区(市)县和社会公众举办了6场学术报告和4场实地调研座谈,直接听众6000余人,间接受益数十万人,引起极大反响。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集成创新院士高峰论坛”,邀请到钟山院士主持会议,其中马远良、苏君红、陈鲸、徐杨生、夏国洪等5名院士、专家进行了五场专题报告,就如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成创新,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展开研讨,其观点新颖,为成都市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和参考意见。
三、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和企业,开展“院士企业行”活动
2007年5月,院士中心开展了“院士企业行”活动,邀请两院王国栋、刘耕陶、叶声华、张寿荣、张锡祥、涂铭旌、侯云德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新材料领域的院士10位、专家7位,分3组(A组:康弘药业、中汇制药;B组: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C组:成都印钞公司)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技术咨询和座谈研讨、项目对接,通过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术、关键技术和技术难题及技术发展方向展开诊评,推动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通过本次活动,院士、专家更直观地了解了成都企业发展情况,对今后的科研和咨询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多位院士还与企业达成了长久合作的意向,并把企业一时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带回去深入研究,以期在这些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突破。两院相关领导及成都市相关领导对此次活动作了高度评价。活动结束后,院士中心回访企业,获悉王国栋院士的轧制及连轧自动化方面的技术成果有助于攀成钢公司连轧技术升级。于是积极与王院士联系并落实相关事宜。同年11月13日,王院士任总顾问的“大口径连轧管机芯棒国产化项目”合作开发合同由攀成钢公司与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签约,全国政协副主席、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签字仪式,对活动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院士中心正积极关注其它项目,以期促进院士专家的科技成果多在成都的企业成功转化,推动成都经济和科技跨越式发展。
四、发挥院士中心特色,助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院士中心充分利用两院、两院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除利用“院士企业行”活动规模型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外,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为院士和企业间搭建技术交流的桥梁。目前,已经促成涂铭旌院士的科技成果在成都市双流县成功转化。
院士中心利用资源优势,为院士、专家提供科技成果包装、推介、寻求风险投资等公益性服务,力所能及地推进成都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就地转化。在“迎春座谈会”上促成了院士和复旦大学教授就太赫兹技术风险投资达成初步意向。太赫兹成都科技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做出了世界第四支真空回旋管太赫兹源,同时正与荣廷昭院士合作,积极开展玉米育种的太赫兹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院士中心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跟踪。
五、依托院士专家智力资源,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汶川“5 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院士中心立即启动了“支援抗震救灾咨询行动”和“智力支持‘灾后重建’系列对策研讨会”,有序启动了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题建言献策行动。
一是启动“支援抗震救灾咨询行动”。积极主动会同地震、水利、气象、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灾情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并及时联络相关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就地震对成都市的影响进行了专题学术研究和讨论,综合研讨意见,根据翔实的数据,科学比较分析了有关资料和现象,形成了《汶川大地震未对成都主城区造成损害的初步分析》报告,及时向省市相关部门和指挥部提供了决策咨询建议。
二是开展“智力支持‘灾后重建’系列对策研讨会”,充分依托院士、专家智力资源优势,针对灾后产业结构优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旅游业振兴等问题共举办5场研讨会,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在内刊上连续刊载,并迅速被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采纳,运用于灾后重建的实践中,为成都市“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三是高度关注灾区情况,先后为灾区灾后重建推荐专家50余名,并适时组织院士、专家前往都江堰、崇州、彭州、大邑等区(市)县开展专题调研,为灾后重建提供高层次决策咨询。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辐射作用
院士中心积极寻求同四川省科技馆、成都市图书馆的合作,为举办“院士讲坛”创造外部条件,密切同海内外学术界、经济界、文化界、教育界及其他各个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的联系,为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承中国科学文化的薪火,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七、强化自身功能建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院士中心在充分发挥院士智囊作用的同时,不断开拓内涵,强化自身功能建设。
一是贯彻“真诚为院士服务”的宗旨,努力提供良好服务。院士中心遵照两院“院士工作无小事”的精神,积极与在川和曾经参加过院士中心活动的域外院士联系,主动上门拜访在蓉院士,向院士汇报中心工作进度,并悉心听取院士对中心发展的建议。在传统佳节“中秋节”给在蓉院士送去月饼和贺卡,并给参加了“西部科学论坛”的外地院士寄去节日的问候。
二是积极支持工程院等上级单位的工作。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章程》修改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院士中心承担了本次会议的协调工作,负责邀请到在川的谢和平、宋文骢、徐志磊、董海山、张锡祥、周光耀、荣廷昭、乐嘉陵、姜文汉、高洁、张兴栋、陈鲸、彭先觉等13位院士参加会议,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出席并主持会议。会后,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会见了参会院士和工程院领导,并就工程院与成都市的院地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是大力加强内部建设,强化自身服务功能。院士中心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一是开展《构建支撑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决策咨询平台研究》,通过研究,创新并加强现有决策咨询平台的建设,探索最符合成都城市发展的决策咨询模式,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密切成都与其他省市、地区决策咨询机构的联系,共同为决策咨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二是开展《成都市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智力资源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通过研究,编制了《科技创新智力资源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把建设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聚集的高端智力资源库作为平台建设的目标。借助此平台,依托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系统参谋”、“团队智囊”作用,使党委、政府获得科学的决策咨询,科研机构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获得有力的智力支撑,农村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推动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和统筹城乡改革,有力地推动成都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院士中心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两院和院士们及省市党委、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关心的结果。2009年,面对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和经济、科技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院士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建设,着力推进院地合作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拓展和深化,从而切实为四川、成都经济、科技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