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中国制造”迎来创新驱动的春天

来源:办公厅宣传处   发表时间:2015-08-17

【 字号   】

来源:《求是》 作者:周 济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当前,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强国。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打造制造强国时不我待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制造业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能给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式带来重大变化。例如,水平钻井设备和测井仪器及压裂设备的突破,催生了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使得美国能够以廉价的能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层次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此外,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如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年增加值约1.4万亿元的信息服务业,发达的汽车制造业将带动几倍于汽车售价的汽车后服务业。

 

    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从内部因素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制造业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资源、能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成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弱,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难得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今后10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在创新和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绝佳发展机遇期。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一是拥有巨大市场,而需求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二是有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三是一直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四是已经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五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发电等都显示出巨大的创新力量。

 

    二、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制造强国应具备四个主要特征: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近日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是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的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

 

    创新驱动。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是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必须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为此,要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两大战略举措。前者要求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后者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实现从依赖低廉的资源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产品低价竞争优势向依靠质量升级和品种优化的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的根本转变。为此,要重点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及质量与品牌行动计划两大战略举措。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症结所在。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质量与品牌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全面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实现工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推进品牌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转变。为此,要重点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为此,要大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制造业服务化行动计划以及现代企业建设行动计划。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要求我们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优势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的装备创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的重点突破。制造业服务化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形态创新,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企业建设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全力支持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走人才为本的发展道路。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三、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其根本驱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和集成式智能化创新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三大支柱。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推进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产品将向“数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发展,产品的功能、性能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纵观机械产品创新升级的历程,蒸汽机技术所带来的动力革命曾催生出“蒸汽一代”机械产品;电机技术所带来的另一场动力革命曾导致“电气一代”机械产品的产生;如今,数控技术正在使机械产品从“电气一代”跃升为“数控一代”;在可预见的将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机械产品最终进化为“智能一代”。

 

    推进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制造过程的应用将使产品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并进一步向柔性制造系统、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发展;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业务各要素的协同规划与决策优化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产业模式。智能制造时代,制造业将发生两方面的深刻变革:一是产业模式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二是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样就使制造业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变革,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强化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一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通过计算、通讯、网络、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工程系统的实时联通、精确感知、有效交互和智能控制。二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三是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云服务,建设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共享。

 

    总之,我们必须统筹利用好各方面优质资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胜利前进。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工程院的责任。中国工程院将紧紧依靠广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