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让创新动力真正强起来

来源:办公厅宣传处   发表时间:2016-04-27

【 字号   】

作者:钟志华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04月26日07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事实表明,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才能写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呢?这无疑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挑战,我们尤其要准确把握创新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准确把握创新规律。这要求我们真正了解从自然现象(或假设、概念)到理论、技术、样品,再到商品、精品、名品这样一条科技创新链,明白科技创新链从上游至下游不同环节的不同目标任务及其不同要求,在创新实践中很好地把握和运用创新规律。首先,不同环节的工作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来主导。理论研究需要科学家来主导,技术和样品开发需要工程师来主导,商品(包括精品和名品)开发则需要懂得创新的企业家来主导(包括市场调研、筹措资金、集聚人才和创新管理等)。其次,不同环节的业绩和成果需要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理论研究主要用论文和引用率来衡量,技术开发主要用专利和转化数来衡量,样品主要用性能指标来衡量,商品、精品和名品主要用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来衡量。最后,不同环节对失败的定义和容忍度不一样。理论研究的结果和所需时间具有不可预见性,不能简单定义一项研究失败与否。而对于后续环节,无论是结果还是所需时间,都应该越来越具有可预见性,不能轻易容忍失败。当前,有些人认为科技创新对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明天”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如果遵循创新规律,在足够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抓好科技创新的后续环节,将更多“昨天”积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今天”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科技创新必将更快更多地产生经济效益。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优化投资结构。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多地方投资预算中用于科技创新的部分相对较少,这显然不符合创新发展的要求。根据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科技创新投入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至少应与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预期贡献率成正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资金与市场资金、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应合理分工、有机联动。政府资金应发挥引导作用,市场资金应发挥主导作用;中央资金不仅要引导重大专项攻关,也要注重共性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而地方资金则应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此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还要优化时间、职能、人才等资源的配置。各级党委、政府用于研究和服务科技创新的时间比例要大幅增加,不能嘴上说得很重要,真正花在科技工作上的时间却屈指可数。不同职能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要通过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合适的人才放到科技创新的相应环节中,不能混淆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之间的不同作用。当前,尤其要花更大力气培养大批创新型企业家和新一代工程师,并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这要求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破除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应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泛、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因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政策的支持,还需要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科技金融、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同时要看到,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企业与科技创新人员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与服务。比如,国有企业更关注创新组织重构与绩效考核评价,民营企业更关注市场准入,科技人员更关注职称评审和成果评价,专业技师更关注职业教育与培训。各级党委、政府应了解不同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