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上午,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院士回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报告会在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汪成为院士和凌永顺院士受邀回到母校,与广大师生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出席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师生200余人参加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教授致欢迎辞,对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国工程院道德委给予活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两位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并希望同学们珍惜与院士学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李卫红主任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理想追求、大师风范和奉献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院士回母校活动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和启迪。她希望师大学子能像院士学长那样,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地充实、提高和丰富自己,传承好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抱负为指引走好自己脚下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访谈环节,汪成为和凌永顺两位院士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工作中的人生感悟,他们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在场学子们的阵阵掌声。
图 汪成为院士和凌永顺院士接受访谈
汪成为院士讲述了自己在北师大的求学经历,分享了他在求学和科研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从国家需要、自身兴趣等角度,鼓励广大学子要努力奋斗,敢于创新,不妄自尊大,也不要迷信权威。汪成为院士说:“ 年轻人要闯,要听老前辈的经验,听他什么经验呢?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明白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你就有可能可以超越,明白其中哪些地方是短的,哪些地方是长的,你就有可能创新。这就是老一辈留下的经验。”汪成为院士还现场朗读了当年与钱学森交流的亲笔信,展示了老一辈科学家在学术科研上的认真与严谨。
凌永顺院士讲述他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分享了他在北师大求学中的心得体会,勉励广大学子学习传统文化,扩大自身的阅读层面,拓宽视野。 凌永顺院士说:“‘书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理必躬行,’不管你书上怎么得分高,老是得一百分、五分,这个其实有用处,用处不大,什么事都得自个儿动手试一试。”
在聆听了院士们的教诲后,参与活动的师生代表各位嘉宾都深受感动和鼓舞,学生代表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参与活动的师生代表纷纷表示,要以院士等一批杰出老校友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母校增光,为人生添彩。
两位院士向北师大师生深情寄语。汪成为院士用“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勉励师大学子要将个人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相联系,立志做大事;凌永顺院士则鼓励师大学子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博览群书,在专业领域敢于质疑,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确定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善于抓住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懈奋斗,谱写精彩人生”。
(二局道德处 吴晓东 郑召霞供稿 图片引自北师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