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凌晨,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9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朱英国院士事迹,时长2分17秒。
“半个世纪以来,朱英国院士像“水稻候鸟”一样,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田间地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英国院士助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仁山说,朱院士有着嘱托,希望他们可以传承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我国当时面临的大问题。朱英国大学毕业以后就参与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湖北省,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十年才能培育一个品种。为了加快水稻育种科研进度,朱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岛。
“(朱英国院士)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跟大家喝一碗稀饭,就到田里开始选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杨代常
1972年,朱英国与同伴终于培育出“红莲型”水稻,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水稻一同在生产中被大面积推广。截至目前,朱英国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种植面积已累计达到一亿亩。
“老先生能够奋斗在一线,我们作为年轻人,你有什么理由逃脱?这个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精神上的强大支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系主任 陈雪峰
2015年年底,朱英国已经查出患有骨髓再生方面罕见的疾病,医生再三叮嘱不能劳累工作,可是朱英国执着地往返于海南、湖北的实验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内容与截图来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