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在《中国网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3-10-25

【 字号   】

作者:李晓红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2023-10-25 17:00

 

加快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在《中国网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数字技术是人类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创新竞争的重要阵地。中国工程科技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积极抢抓信息革命机遇,以工程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新时代我国数字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谋篇布局,作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数字经济规模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上升至41.5%。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持续深化,2022年三二一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达到44.7%、24.0%和10.5%,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农业数字化、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服务业数字化稳步推进,在激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转型和助力产业升级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数字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

 

    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固定网络完成了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跃升,移动网络实现了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大于人口数的“物超人”国家。算力基础设施方面,2022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全球超算500强上榜数量排名全球第一,国家超算互联网部署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速。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数字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神威·太湖之光”成为全球首台峰值运算能力超过每秒十亿亿次、拥有千万核的超级计算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覆盖全球,打造算力一张网的“东数西算”工程全面推进,“大国重器”成就瞩目。5G大上行带宽、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能力不断提升,6G进入研发布局阶段,量子计算原型机、类脑计算芯片、碳基集成电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底层软硬件平台和开源社区。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科技论文年发表数量和TOP1%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37%。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第四,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作品广泛传播,我国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制度屏障,推动互联网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升级,持续提升我国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深刻认识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也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战略焦点。近年来,美国、欧盟分别发布了“重建更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基础设施计划和《2030数字罗盘:欧盟数字十年战略》,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态势,需要加快推动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夯实我国数字技术创新基础,提升国家数字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第一,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是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迫切需要。

 

    数字技术具有发展快、辐射广、影响深等特点,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型网络形态的重要支撑,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型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融合创新能力、垂直整合能力和成果实际转化能力,不断夯实人才储备基础,畅通上下游产业链,助力科技创新质量提升,是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先机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关键支撑。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涌现。一方面,算力、存力、大模型、网络和服务能力等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相关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链安全发展起着关键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处于深度融合阶段,通过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的数字化,促进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升级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因此,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现创新赋能,催生动力变革。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在《中国网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12英寸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全景。

 

    第三,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保障。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应用的不断拓展深入,数字安全和信息安全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便利与风险共生。目前,我国的主要网络核心技术仍面临“在别人地基上砌房子”的现实挑战,数字领域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后门”“漏洞”“断供”等严重风险尚未彻底消除。特别是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芯片、基础软件等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垄断性的产品一旦受限,将对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是夯实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底座,是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数字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

 

    以工程科技推动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程科技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是构筑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从思想政治引领、关键技术攻关、工程需求牵引、四链融合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创新生态体系,为我国掌握数字经济竞争主动权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工作“十个坚持”重要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聚焦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对网信事业进行统筹谋划、全面部署、一体推进,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网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为网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开展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市场引导的重要作用;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基础优势,发掘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实现更低创新成本和更高创新收益预期,为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以芯片研发设计、半导体设备、先进制造工艺、操作系统等网络工程科技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为重点,优先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部署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大模型等未来产业技术开展融合创新,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三,以工程需求牵引创新能力提升,牢牢把握全球数字化变革潮流。

 

    当前,我国数字领域大工程、大装备部署不断加快,要进一步发挥工程科技对基础研究的牵引作用。通过推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建设,从相关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中梳理“卡脖子”问题清单,提炼基础科学问题。将目标导向和应用牵引摆在更突出位置,加大相关数字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使基础研究服务于工程实际需求,以数字创新技术应用倒逼基础研究发展,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重点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作用和产业引领作用,促进数字创新技术的落地验证和迭代更新。构建高质量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充分汇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形成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第四,厚植创新沃土,加快培育数字技术创新生态。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加快数字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人才同科技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工业物联网、智能网联交通等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组织跨行业研究力量探索数字交叉领域的创新前沿方向,推动数字产业赋能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知识产权、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健全数据资源体系,畅通数据资源循环。建设完善国家基础数据库和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支撑公共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

 

    第五,营造合作共赢环境,推动全球数字治理变革。

 

    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数字技术创新合作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科创中心、联合研发基地、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引导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对接国际资源,搭建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汇聚全球智力资源。

 

    推进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全球治理能力提升、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除数字鸿沟和数字壁垒等重大议题上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准确把握开放、共享、协同、生态的开源本质,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开源技术生态,着力推进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源生态治理体系,助力打造一批数字经济发展“开源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始终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推动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工程院将聚焦网络工程科技的核心领域、前沿领域,汇聚工程科技界各方力量,加快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为提升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lO7s38xm_YCqUMOX6rIOg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