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来源:二局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发表时间:2013-05-14

【 字号   】

    2013年5月10~12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国内外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300名抗震专家和学者以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10日上午及11日下午的大会上,结合汶川与芦山两次地震的情况,中国工程院周福霖院士和欧进萍院士做了关于“减震研究、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汶川地震的工程破坏与对策”的大会特邀报告,来自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孙柏涛所长、台湾大学的蔡克铨教授、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John W. Van de Lindt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和田章教授等15位专家分别做了有关芦山地震影响及震害特点、含钢造效能构件之建筑减震技术、弹性基础的抗震设计和改造、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地震工程进展等大会报告。10日下午到11日上午,50余位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及优秀中青年专家在3个分会场分别从“隔震与振动控制理论和应用”、“抗震试验技术与结构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构设计、加固与改造”、“强震观测和地面运动”“场地效应与岩土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抗震分析”等七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此次会议本是为了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会议召开前20天却又发生了4•20芦山地震,周福霖院士、欧进萍院士、孙柏涛所长、兰州大学杜永峰教授、西南交大李乔教授等一批正在参与4•20灾后评估及重建工作的专家从一线带来大量的材料呈现给广大的专家学者。通过分析比对最新的图片、数据和材料,展示了芦山地震影响及灾害特点、新建筑的受损情况、地震中桥梁隧道受损等情况,与会专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量的事实证明,四川省包括芦山在内的曾受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影响的广大地区,2008年以后新建的采用减震设计的建筑及设施,或经过抗震加固后的建筑,均经受住了此次芦山地震的考验,完全做到了大震不倒,尤其是采用隔震设计的医院、学校等建筑,即便位于烈度达到IX度的地区也几乎没有任何损伤。但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个别地方灾后重建规划还有欠缺,仓促安置易因次生灾害造成损失;民众的防灾抗震意识还比较薄弱,大量民间自建房屋因完全没有减震设计而损失严重;有些本已经过隔震处理的设施,由于施工人员对技术本身缺乏了解,私自处理或改变周围结构严重降低了建筑物本已具备的良好隔震能力;同时,目前隔震抗震材料比较昂贵,我国有些材料的设计和质量不如国外同类产品成熟等等,这都是目前亟待改进的地方。

 

    专家们提出,降低地震损失的关键是要让减震思想深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尤其是加强设计和工程人员的减震设计意识。工程技术是防震减灾最有效的手段,要开发更实用、便宜且易于应用的减震隔震技术和材料,让更多的用户可以承受,让更多的建筑都具有减震的功能。希望无论发生什么地震,中国都不需要抗震救灾,尽早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此次研讨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结合4•20芦山地震后考察情况分析展示了汶川震后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各方面改进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防震减灾工程的意义重大。

 

    (王中子、唐海英)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