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技术创新院士行”二度花开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网讯 由国家经贸委、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技术创新院士行”第二次活动,在2001年2月13日开始,15日结束,共有20位院士、9位专家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概况
  在去年9月19-21日进行的第一阶段活动中,院士和专家们对上海石化技术进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上海石化提出的涉及上海石化发展的五个方面重大技术问题发表了咨询诊断意见,从9个方面提出了21条建议的意见。活动结束后,院士、专家们带着上海石化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抓紧开展工作,撰写论文,有的还到现场,就炼油流程优化、清洁燃料生产、新产品开发等专项课题进行调研,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也深入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同时,上海石化立即组织各职能部门和事业部开始着手落实院士、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从2月13日开始,王淀佐副院长又带领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的曹湘洪、侯芙生、李大东、袁晴棠、徐承恩、周廉、汪燮卿、胡永康、金涌、袁渭康、郁铭芳、周翔、时铭显、毛炳权、关兴亚、王静康等院士,邀请了石化集团公司张德义、张旭之、洪定一、乔映宾、陈庆龄、李志强、段启伟、石亚华等专家,再次来到上海石化进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技术创新院士行”第二阶段活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石化界老领导侯祥麟两位资深院士也亲临指导。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李力副司长以及上海市经委的同志、工程院和石化集团公司有关同志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对国家经贸委和工程院组织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十分支持和重视,责成党组成员、股份公司副总裁曹湘洪院士代表石化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出席会议,协助工程院组织好“院士行”活动。副总裁曹湘洪院士受李毅中总经理委托参加了两次活动并在会上讲了话。
  上海石化的领导对“院士行”活动十分重视和支持,表现出了高度的热忱。活动开始时,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陆益平首先代表上海石化党政领导班子对大家再次来上海石化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刘训峰副总经理向大家报告了自上次活动以来,院士和专家们的各项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以及2001年上海石化科技进步工作安排。上海石化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2.8亿元,比1999年增加46%;实现利润10.44亿元,比1999年增长34.5%;新产品开发成绩突出,名列石化集团公司前茅,获石化新产品开发重奖。与会的院士和专家对上海石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生产经营,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感到欣慰。
  这次活动主要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学术报告把咨询活动引向深入,进行了升华。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上海石化向受聘院士专家颁发聘书仪式,以及上海石化与院士、专家所在科研单位举行签订清洁燃料科研合作协议的议式。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陆益平、书记许开程率领上海石化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二级单位领导、技术骨干包括一部分博士、硕士参加了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石化金山工程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机制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共计125人。
  经过3天紧张的工作,第二阶段活动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
  二、“院士行”第一阶段活动诊断咨询意见落实情况
  第一阶段活动结束后,上海石化针对院士、专家们围绕炼油系统改造、综合利用资源、乙烯原料优化、小型化工装置改造、合纤发展、精细化工、设备防腐、加速储运设施建设、规划好未来发展等9个方面提出的21条建议和意见,组织各职能部门和事业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落实,并在第二次活动期间向院士、专家进行了汇报,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关于炼油系统改造方案
  一是根据院士、专家提出的炼油系统改造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即:一要适应加工进口含硫原油的要求;二要最大量地为乙烯提供原料;三要为化纤发展提供必要的芳烃;四要满足生产清洁燃料的要求),通过与国内有关研究、设计单位结合,深化了炼油系统改造思路,提出了现阶段改造到1000万吨/年的方案,包括新建150万吨/年中压加氢裂化装置、80万吨/年航煤临氢脱硫醇装置、4.2万吨/年硫回收装置、3.6万NM3/h制氢装置等等。目前该方案已通过石化集团公司的审查和批复,将于2002年6月建成。改造工程完成后,上海石化将形成1000万吨/年加工进口含硫原油基地(其中国内低硫原油300万吨,进口高含硫原油700万吨)。可提供乙烯燃原料317万吨,满足100万吨乙烯的原料需求。可生产汽油52.3万吨(最大能力可达100万吨左右),航煤99.98万吨,柴油304.62万吨,生产的汽、柴油均可符合清洁燃料标准。
  二是关于“十五”末和“十一五”炼油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改造到1600万吨/年,并要新建和改造一系列装置的思路,此方案需要根据石化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炼油系统发展对上海石化的要求和地区优化来考虑,同时还要做深入的技术方案研究,特别是渣油加工路线的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关于渣油加工,上海石化可在对现有技术初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单位技术开发的最新进展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是关于清洁燃料的生产。根据院士、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鉴于汽油的主要问题是烯烃含量和硫含量与世界燃油规范Ⅱ类、Ⅲ类油相比超标,在“十五”规划中计划通过调整装置结构,增产高辛烷值组分,并与中国石化石科院合作开发低硫、低烯烃的(催化)车用汽油工艺,开发脱硫活性高、选择性好的FCC汽油加氢催化剂,设计和建设新的反应装置,解决汽油烯烃和硫含量超标的问题。
  上海石化的柴油组分主要由加氢精制直镏柴油、催化加氢精制柴油、焦化加氢精制柴油和加氢裂化柴油等构成,主要问题是催化加氢精制柴油的十六烷值较低,硫含量、芳烃含量高,达不到世界燃油规范Ⅱ类、Ⅲ类油标准。为了降低柴油硫、芳烃含量,上海石化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低硫、低芳柴油技术,实质性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于2002年3月完成技术开发,2002年底完成现有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改造,拟于2003年1月1日起,向市场提供符合世界燃油规范Ⅱ类标准的燃料油。
  石化集团公司对上述两个开发项目十分重视,已将两个项目纳入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给予重点支持。
  关于现有小型化工装置的改造
  一是关于15万吨/年乙燃装置改造问题。根据院士、专家提出的应适时进行优化乙烯原料、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建议,上海石化已有了方案考虑。石化集团公司鉴于市场对柴油的需求很大,“十五”期间柴汽比的目标是2.0,并已明确提出要用石脑油把乙燃原料中所用的轻柴油替换出来,而上海石化小乙烯每年消耗轻柴油30.5万吨,因此建议上海石化尽快组织人力,深入研究15万吨/年乙烯装置的技术改造方案,尽量节省投资,把轻柴油顶替下来,以提高上海石化的柴汽比。
   二是关于现有丙烯腈装置的改造,根据院士、专家们建议采用中国石化组织开发成功的系列新技术,对装置进行消除“瓶颈”技术改造,以提高装置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出了新增7万吨/年一条线的改造方案,总投资3.35亿元。院士、专家们希望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特别是要把最近开发成功的丙烯腈系列新技术包括在改造方案中,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投资,以使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3.关于2001年技术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在第一阶段活动期间,院士、专家们对上海石化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调研,对上海石化科技进步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上海石化技术创新成绩显著。
  在此基础上,上海石化又制定了2001年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明确提出2001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7%、新产品产值率14.8%、合成树脂专用料比例达68%、合成纤维差别化率29%、新产品生产总量55万吨(增长10%)、新产品产销率达98%等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计划加快以20万吨/年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技术、12万吨/年聚酯三釜流程、100万吨/年延迟焦化技术等为重点的成套技术开发;与科研单位结合抓好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强以合成树脂专用料、差别化合成纤维为重点的化工产品开发;加快新一代丙烯腈、醋酸乙烯、PTA用钯碳催化剂的研究以及碳五下游产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制定了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以及加大科研装备建设的力度等措施。
  希望上海石化要适应新形势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01年石化集团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的要求。在技术创新方面围绕优势领域,突出重点,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上争取有新的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更大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上海石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院士、专家在第一阶段活动中提出的其他意见和建议,上海石化也正在研究落实中。
  三、关于大会学术交流
  参加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的院士、专家结合上海石化的实际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就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撰写学术论文,深化咨询诊断活动。由于院士专家们的踊跃参与,共撰写了27篇论文,并在第二次活动开始前出版了论文集,加上这次报告会上增加的4篇报告,总计有31篇论文参与交流,举行了近两天的学术报告会。参加活动的各位院士、专家事先作了充分准备,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由于时间短,来不及在会上进行讨论和充分交流,但是与会同志利用会议间隙时间在休息室、饭厅相互切磋。参加会议的同志反映,很难有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听到这么多院士、专家们所作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高水平报告。有的同志反映,这不仅是上海石化多年以来少有的学术盛会,也是国内石化界少有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初步概括起来,本次学术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靠选题密切结合上海石化发展实际,对制定上海石化“十五”、乃至石化集团公司“十五”发展计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批论文的选题包括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及纤维加工、化学工程新技术在石化中应用、精细化工、稀有金属材料、石化经济、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炼油企业装置结构调整,未来炼厂发展趋势、水资源利用等各领域发展方向的宏观课题,也涉及到石化大宗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技术的具体课题。可以说,这些课题是去年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第一阶段研讨与咨询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二是选材起点高。论文内容高度概括了国内外石化及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的科技进步状况,指出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及技术发展方向,使大家拓展了思路,受到了启发,为上海石化乃至石化集团公司今后怎样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是涵盖领域宽,论述深刻。许多论述概括了院士、专家几十年工作的成就和体会,他们的真知灼见代表了国内有关领域当今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参加这次活动的院士专家许多是国内有关领域的技术权威。侯祥麟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动手撰写论文,结合上海石化咨询课题,高瞻远瞩,有较强的针对性,为进一步解决涉及上海石化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闵恩泽院士虽然没有亲自与会,也提交了《新催化材料和化工过程强化》的论文,内容很有新意,对上海石化的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是院士专家们在论文中,继续就上海石化的技术创新、“十五”发展,为把上海石化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水平世界一流的石化企业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的建议、意见有55条。例如侯芙生院士对上海石化发展加氢技术提出11条建议,张德义副总工就炼油企业装置结构调整提出了6条建议,乔映宾同志关于重点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技术提出了7条建议,毛炳权院士对发展聚烯烃技术提出了8条建议,陈庆龄院长就发展精细化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提出6条建议等等。由于时间关系,在宣读论文之后,来不及就这些建议逐一进行研讨,但本次活动之后,石化集团公司和上海石化还将深入研究落实。其中,有些涉及石化集团公司发展和全局性建议,将分别提交石化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在制定“十五”发展计划和“十五”科技计划时加以考虑。
  五是展示了我国石化及相关技术的部分最新科研成果,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针对上海石化科技进步的现状,石化股分公司科技开发部洪定一主任就涉及小乙烯改造、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成套技术开发、EO/EG扩能改造、PTA改造、PET改造、新产品开发、发展精细化工等有关的科研开发项目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工作在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科研单位(如石科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抚顺石化院、上海石化院)和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们借这次“院士行”的机会,提供了有关发展炼油、合成树脂、精细化工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介绍了本单位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石科院介绍的高硫、高金属渣油加工组合技术;抚顺院加氢催化剂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化工研究院的聚烯烃催化剂研究成果;上海石化院精细化工技术;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有关化学工程新技术和优化技术在石化工业中的应用等。这些成果可以为上海石化的技术改造以及“十五”发展乃至石化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这次“院士行”活动不仅是一次咨询活动,也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不仅研究了上海石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探讨了涉及我国石化发展的前沿课题;既密切了工程院和企业的联系,又活跃了学部本身的学术气氛,对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上海石化“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从第一阶段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看,已取得初步成效,显示出“院士行”活动的生命力。通过这次“院士行”活动,大家一致认为“院士行”活动一是能够发挥院士和专家的群体优势,对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进行诊断、咨询,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做贡献。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第一阶段咨询、诊断从9个方面提出了21条建议和意见,第二阶段活动交流了31篇学术报告,报告中提出的直接建议和意见有55条;二是“院士行”活动为企业与院士及院士所在单位之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促进了企业与科研、设计院所的结合和产学研的结合。“院士行”活动期间,提出了许多技术问题,正在由上海石化与有关科研、设计单位结合起来进行落实,其中特别是清洁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本次会议期间上海石化已与石科院、抚研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三是由于上海石化是特大型油—化—纤一体化的联合企业,“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的、共性的技术问题,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将起到推动作用。为此,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将把“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引向深入。
  “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到现在为止已告一段落,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几条意见;
  1.根据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的要求,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将组织参与“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的院士、专家跟踪上海石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为上海石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上海石化要进一步研究落实院士、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品种、质量、效益”为中心,认真搞好乙烯的第二轮改造、炼油系统改造以及90万吨/年合资乙烯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方案,尽量节省投资,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今后的发展要开展深入的技术方案研究,并要进一步完善已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争取及早把上海石化建设成为一流的石化企业。
  3.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要根据“上海石化院士行”活动中提出的上海石化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企业紧密结合,在石化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开展有关科研和设计工作,急企业所急,加快工作进度,高质量完成任务,为上海石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