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的题为"交叉学科在电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的首届院士沙龙,于2001年12月5日在上海举行。出席沙龙的有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的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本次沙龙在翁史烈院士的主持下开始,交通大学的卓斌教授作关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主题报告,然后院士和专家们分别从多个角度予以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把大力发展新一代汽车实现产业化作为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正确的。理由有三:1.这是汽车业实现自身突破的必然趋势。传统汽车经历了大规模发展后,目前面临着三个较难突破的问题,即能源环保和汽车经济。对我国来说,则更是面临着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及由此难以应付WTO带来的冲击等严峻挑战。发展电动汽车将能有效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专家认为,我国在蓄电池、电动机零部件方面具一定优势。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目前,我国有包括大连化物、北京绿能、北京富原、上海神力及各高校等单位已介入的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而清华、二汽、上海泛亚和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已在研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其中上海泛亚和交通大学已合作初步建立了整车平台集成能力,并已掌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大好机遇,中国的电动汽车届时极有可能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占有国际市场份额。
经讨论,专家们认出为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主要的先进技术来自国外,目前几乎无自主技术;诸多技术壁垒待突破,包括铂的成本与资源(我国缺铂)、产品耐久性、空气供给与控制、起动、燃料供给的公用设施、质子交换膜、整车技术与模块控制系统等。
专家们建议,我国发展电动汽车,首先目标应是世界一流,要掌握最新技术,提高研究起点;同时,研发工作要避免浮于现在的优势与潜力,未来十年内,我国宜在纯电动汽车、机电混合驱动汽车方面先实现产业化,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则采取跟踪研究的策略,做好商品化的前期技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