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京荡起碧水清波
作者:易蓉蓉 来源: 发布时间:2009-6-9 21:2:48
树木葱葱、绿草青青的妫水河岸边,四只漂流船正顺流而下,热情的青年男女兴奋地朝岸上人群挥手招呼,岸上人群按捺不住对漂流、对水的喜爱之情,忍不住跟他们开起了玩笑。
漂流青年的醒目黄色救生衣和清澈的河水、两岸的绿色植被、河对岸管水员的木头窝棚,形成一幅五彩斑斓、静中有动的图景,赏心又悦目。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句,猴子就是喜水、亲水动物,进化到人也是如此。
岸上的人群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魏复盛,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绍堂,水利部办公厅原主任顾浩,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副局长毕小刚。6月6日、7日,他们赴北京顺义、怀柔和延庆等地考察了北京水务。
妫水河在官厅水库的上游,是延庆的母亲河,流经7个乡镇,流域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惠及24万人。而官厅水库曾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此前,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妫水河流量减少,两岸私搭乱建,养殖小区排污,农田施肥等,导致妫水河被污染。同时,水土流失严重,每年给官厅水库带入40万吨泥沙。
“我们双管齐下,一是落实土地流转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将妫水河变成一条生态河流。”北京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介绍说。
何谓土地流转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政府部门与妫水流域两岸农民签订30年合同,让他们退出耕种,每亩每年补偿500元。妫水河流域共2.2万亩土地,2007年,北京市财政共补贴994万元。
“退耕还林后,林产归国家还是个人所有?不能种植了,农民的收入是不是减少了?”魏复盛问。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原来,除了土地补贴,当地农民还可以担任护林员、管水员、卫生员等,这些岗位每人每月能获得500元的补贴。此外,还可以在树下种些花卉和药材补贴家用。
“对这些管水员有没有考核指标?”魏复盛关心地问道。毕小刚回答说,这些管水员的选拔、考核和换届有一套管护标准。北京市有10800个管水员,每村两位,负责安全引水、污水治理、水源保护、报告紧急水事件等。
“看样子,日子好过了,老百姓很高兴,保护水源就有了积极性。”魏复盛说。
“是啊,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现在环境好了,城里人也来旅游。”毕小刚补充。
魏复盛说,“生态补偿虽然早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落实得不多。”北京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个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来。老百姓富裕起来,生态保护意识才会提高,北京人才能喝上干净的水。
在参观北宅新农村循环水务工程时,一进污水处理厂,就看见几尾红色鲤鱼在水池里活泼地游动。不问不知道,这些水竟然是中水。怀柔区水务局局长堵凤春介绍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除了绿地灌溉,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将中水引进新建的居民小区,用于冲厕。
北宅污水厂南侧有一个蓄水池,可以蓄水,也可以存蓄中水。周围的青青杨柳和房屋倒映在蓄水池中,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成为北宅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魏复盛说,很多村子都修建并运行着污水处理厂,由此看来,北京非常重视饮用水安全,处理后的中水用做生态用水、冲厕,将之资源化。“别的省份我看过不少,也有一些污水处理厂,但不像北京这么密集,而且管理很严密。”
“水资源是有限的,但水循环是无限的,认识到水的这个循环规律对水的保护非常重要。”王绍堂说,北京要好好研究水循环规律,看看目前的水循环是否受到干扰。
院士专家团还考察了顺义新城温榆河水资源利用工程、妫水河河滨带生态建设、前辛庄农业准确灌溉工程等。
王浩院士评价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北京水务认真实践、探索。这两天考察的这些工程和保护点是一个系统,从山顶到山脚,从河道到水库,从水源地到再生水,都形成了一套生态保护体系。这些工作,北京市走在了前面,未来10年全国都要推广。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专家院士们认为,近年来,北京的水有一些可喜的变化,当然还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还需要下功夫做工作。
《科学时报》 (2009-6-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