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院士专家考察上海饮用水源地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9年4月21日,上海院士中心组织21位在沪工程院院士,穿越长江隧道来到青草沙水源地考察调研,亲身感受这一上海最大单体工程的宏伟气魄。
总投资170亿元,水库面积66 15平方公里,库容5 27亿立方米,堤线总长48 4公里,日供水量719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翻开青草沙水源地的“简历”,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这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据。上海城投总公司副总经理顾金山、青草沙投资公司总经理陆晓如、总工程师顾玉亮结合了一组组数字,就工程的前期研究论证、科技创新和建设过程三个方面向院士们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
青草沙水源地工程的特点之一是时间跨度长。从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河口海岸专家陈吉余院士提出在长江口建江心水库这一设想,到2006年7月青草沙水源地工程获得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历时近20年。由于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型河口直接建造水源地,论证的焦点集中在咸潮对水源地造成的影响上。陈吉余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观测,最终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咸潮数据资料,从理论上为该工程铺平了道路。由于青草沙水源地工程设计面广,专业性强,为从更高层面作出战略性规划,上海院士中心在主任翁史烈院士的带领下,自2002年起组织召开了“上海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对策”、“长江口北支咸潮倒灌控制工程及南支水源地建设专题”等一系列院士专家咨询会,邀请了钱正英院士、潘家铮院士等多名国内最具权威的水利专家共同参与,结合会上院士专家的讨论意见和实地勘查结果,先后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数份咨询报告,建议加快长江口水源地建设,实现上海两江并举的供水格局。青草沙水源地工程成功建设的背后凝聚了众多院士专家多年来付出的智慧与心血。
其二是工程科技含量高。为了保证这一上海最大的水源地不受咸潮和污染影响,水库周边设立了数十个监测系统,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实时报告水情变化,一旦遇到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关闭泵闸,依靠水库庞大的蓄水功能可确保向上海持续供水68天。但是光有好的水源还不够,原水的“过江”问题必须得到解决。隧道专家刘建航院士所率领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解决了隧道在江底20米下承受巨大的内压与外压“双重阻击”的难题,设计了7 23公里长的国内第一条江底输水隧道。为了确保输水的可靠与安全,工程采用施工难度更高、投资更大的“双管过江、重力输水”方案,有了这两道“双保险”,市民今后再也不必担心受到供水中断的困扰了。
再者是工程施工难度大。在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先进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无数建设者三年来日以继夜的奋战在工程一线,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连串困难,攻破了无数技术瓶颈,确保工程按质按时完成。其中最大的难题出现在了工程的最后阶段——大堤龙口合拢。合拢时测得龙口流速达每秒8米,将近三峡大坝建造时的2倍,工程指挥部开创性地采用了筐笼抛石法施工,通过筐笼固定水中石料,最大限度克服水流影响。为使800米龙口各处的抛石填料速度保持同步,施工工作人员在风高浪急的长江口多次操练,确保合拢一次成功。通过资料短片再现了当时数百条施工船齐聚长江口、巨石抛入水中激起千层浪,看到这壮观景象,在座的院士们不由得感慨现代工程科技的伟大。
如果说风驰电掣的磁悬浮体现了上海的速度、高耸入云的环球金融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那么广袤无垠的青草沙水库则展示了这座城市广阔的胸怀。随着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上海将会诞生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工程奇迹。 (田瑞雪)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