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09月07日 08:10: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魏寿昆院士百年华诞暨从教77周年座谈会侧 今天,年近70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仿佛又回到了学校的课堂里。他恭恭敬敬地站在一位满头花白的先生对面:“在老师面前只能站着说话。”随即他又侧身询问:“这样的声音大小可以吗?” 不仅徐匡迪一人有此举动。在这位先生面前,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先生及周国治院士都是站着发言的。 今天,150余名来自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及北京科技大学的师生校友代表共聚人民大会堂,庆祝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建校元老魏寿昆先生百岁华诞暨从教77周年座谈会。 无论弟子还是同行,大家都习惯地尊称魏寿昆院士为“先生”。 作为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奠基人和中国金属学会发起人,先生培育了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先生的弟子曾有诗云:试问天下名冶师,几人不出先生门? 先生一生所获头衔众多,可他最喜欢的一个头衔就是教师。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没有离开自己钟爱的教学和学术事业。尽管担任过国家及学校不少行政职务,先生倾注心血最多、最钟爱的还是那方三尺讲台。他从事教育工作77载,讲授过28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先生素有“北洋才子”的名誉。1923年,在当年北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在千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大学6年,成绩年年优秀。可他常说的一句话却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先生的勤奋众所周知。70多年来,先生坚持每天读书。在九十多岁高龄之际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并以此为乐,劳累时就让女儿一字一句地代读报纸和书籍。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脑子啊,不用就浪费了。” 先生治学严谨,提倡创新。曾多次对身边的人说,学术上我们宁愿少做,也不要作假。曾经有一段,高等学府中“向300篇论文进军”的口号一度流传,许多人为了多发表文章,或者一稿双投,或者一稿分投。先生对此十分反感,国际上许多知名科学家退下时,学术论文仅在80~150篇之间,能达到二三百篇的多系身兼多职,其中不少是挂名文章。从25岁到65岁的40年间,先生只发表论文120篇,平均每年3篇。 周国治院士特别感慨:教师育人有两种途径,或言教或身教。先生不善长篇大论,他素来以身教育人,弟子们终身受益。 先生生活简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次我国著名水泥专家陆宗贤先生到先生家中拜访,一进门便深有感触:家里很小,只有一间房子,屋内摆设简陋,较大物件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架和一张书桌,书籍却满目可见。先生笑曰:斯是陋室,惟屋书馨。 舞蹈是先生业余生活的挚爱。但徐匡迪院士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先生每次只与夫人一人共舞。 面对众人的赞美之词,百岁先生谦逊一如既往:“大家讲了很多恭维我的话,我愧不敢当!”(原春琳 陈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