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邬贺铨:探求一种适应中国的评审制度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评审耽误了很多科研时间,取消也确有为难之处

 

作者:祝魏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09-3-9 0:45:40

 

现在,一些项目花在评审上的时间比较多,耽误了很多科学家作科研的时间,这是一个事实。但就目前而言,取消评审确也有为难之处。就像现在用SCI论文作为评判科研工作成绩的标准一样,不用SCI,我们用什么来评判呢?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的评判标准是最合适的。在中国,仍然需要一些评判、评审,当然,我更赞成事后的评判。比如一个项目,某位科学家做过,做得好就可以得到信任,可以继续给予项目的支持;如果做不好,就被列入“黑名单”,至少一段时间不再给予项目支持。事后的评判可能会避免一些只靠在申请项目时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又完不成项目的情况发生。
 
也有人说美国的评审不用这么复杂,但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毕竟不同,还是要探求一种适应中国的评议制度,不评议也是有问题的。但怎么解放这些参与项目申请与评审的科技人员呢?我想可以省去一些频繁的检查,给予科技人员一定的周期。此外,一个研究人员不要申请项目太多,如果只申请一个项目,用在评审上的时间是不多的。关键是一些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同时申请很多项目,“863”也申请,“973”也申请,支撑计划也申请,重大专项也申请,且言之有理地说每个项目给的钱都不多。这一情况导致科研人员必须就同一项目进行多次答辩,必然占用大量科研时间。我也希望研究人员申请的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而没必要再多申请项目。当然,解决这一问题更需要申请项目的研究人员的支持。
 
(邬贺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科学时报》 (2009-3-9 A1 要闻)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