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国工程院“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专家咨询会在武汉召开,听取院士专家对慢性病防治防控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明显上升,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有的人因病致贫,导致加重社会负担,为此中国工程院开展了“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国际比较研究”咨询项目研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校长刘德培院士担任项目组组长,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形成了咨询报告初稿。
会上,刘德培就《重大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研究情况做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介绍了重大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的国内外发病概况,发达国家处理慢性病的状况、过程,分析了我国慢病发展的特点,通过国际国内比较和大量的数据分析,从医、教、研、防控等方面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慢病治疗及防控措施、医疗政策。由陈孝平等15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院士专家咨询组在会上进行了交流,5位专家作书面发言,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慢病治疗措施,并呼吁加强基层医疗慢性病防控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陈孝平指出,我国人群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慢性病谱与西方人群有所不同,慢性病防控要结合国人特点,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治疗方略。
肿瘤和老龄化关系很密切,年龄越大,肿瘤发病率越高。一般人群癌症发病率是1/4的话,到了60岁可能性就是1/2。因此,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支持很重要,要保证投入,希望做好防治与医保的衔接,扩大慢性病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肿瘤学教授魏于全建议。
“我国慢性病统计数据是不完整的,要加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志红教授强调,尽快建立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体系,搞好大型队列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不仅如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认为,要做好慢性病流行病学数据管理,还得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需要全科医生”。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国人罹患慢性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对此,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高血压内分泌科祝之明教授建议,中国慢性病防控要注重一级预防,“比如减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要达到38%”,才能提高居民健康行为水平。“加大中小城市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需要加强官方性的科普教育,尤其是电视媒体的科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红良教授说道。
“建议对慢病的防控进行立法,用法律手段控制。”武汉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彭厚鹏建议用政策的手段,政府重视,社会重视,部门重视,再加上每个人重视,这样防控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他建议健康体检应全人群,全覆盖,规范化,提早干预,提早筛查。
武汉市食药监局副局长肖红建议,卫生法尽快制定并出台,对经费的投入与支出有法律保障;我国新药的研发、仿制药的研发需要政策鼓励;慢性病防控要关注农村人口,受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卫生保健知识依然比较缺乏,防病意识普遍薄弱,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要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刘德培感谢各位院士专家从多病种、多层面、多角度提出的宝贵建议。他表示,项目组将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争取早日向国家递交一份能切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能有效落实慢病防治防控的报告。
会前,武汉市市委常委冯记春会见刘德培一行。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徐进主持。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秘书长、市科协党组书记桑建平,湖北武汉院士中心副秘书长、市科协巡视员张太玲,市卫计委、市药监局和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的领导及专家,市医疗和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专家,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陶虹、胡子君、陈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