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3-24 09:38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你真正要对国家做出贡献,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这样经过几十年积累,才慢慢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决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些利益。”
——陈俊亮
“国家的需要,国家的利益,怎么办?”两院院士陈俊亮看到当时大学生就业都想到去大城市、去外企的情况时,忧心忡忡。2007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提出“要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人民的责任心”。“没有这样的基本品德,没有大的出息。”他说。
能发出这样的疾呼,正是因为陈俊亮自己多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国家的需要和利益摆在第一位。“一个人,不是为了满足吃住,而是要有理想,有抱负,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他说。
这份拳拳爱国之心支撑着陈俊亮多年如一日,将自己奉献给党和国家的电信事业。
1998年,陈俊亮讲解程控交换机
陈俊亮1933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5年从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 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当年成立的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不久后,乘着“向科学进军”的东风,他赴苏联留学,在短短三年半时间里顺利获得了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成功研制出数字系统逻辑设计和数据传输系统 。
1965年初, 我国开始研制急需的首台数据通信设备。陈俊亮负责研制有线数据传输设备中的纠错编码系统。这不是陈俊亮的本行, 但国家有需要,他就往前冲。
为了早日完成这个重点项目, 新婚不久的陈俊亮几乎没有周末,每天都是晚上 10点以后才回家。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 有线 600/1200 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研制成功 。
1967年初,陈俊亮负责研制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数据通信设备的纠错编码设备。为了制定出简单但纠错能力强的设计方案,陈俊亮每天泡在学校外文图书馆查阅资料,却一无所获。直至他在一批新到的英文杂志中,发现一篇关于差数集码 的文章,他才豁然开朗。最终,陈俊亮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从10-3降低到10-6,整整降低了三个数量级。他也因此而获得了“东方红一号‘通信纠错大师’”的雅号。
1978年,陈俊亮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中的一员。在美期间,有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他的夫人卓琳接见了陈俊亮等赴美留学生,她说:“你们学成之后要回来报效国家,如果你们不回来的话,‘老头子’(指邓小平)会急得睡不着觉的。”这更让陈俊亮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关心,坚定了他学成报国的信念。
在美国,陈俊亮深感中国通信技术和设备的落后,越发努力学习钻研。1981年初,他毅然放弃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挽留他而开出的优厚待遇归国。访美归来,他挑起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制中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担当。
2012年,陈俊亮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高端报告会上作报告
内心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深情,陈俊亮一刻也不肯停歇。20世纪90年代初,陈俊亮意识到国外对国内交换机增值行业的觊觎。他力求开拓创新,带领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研究交换机增值服务——智能网。1996年,国内第一套智能网系统诞生,成功应用于通信网,并在国内10余个省市使用,基本满足了中国通信网建设的需要,成功抵制了外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挤占。
对此,陈俊亮颇感欣慰:“我们也算为民族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
院士小传:
陈俊亮(1933—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参与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率先从事智能网研究,实现成果产业化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无党派人士。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3/24/content_35608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