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4-02 10:51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不管用多长时间,只要国外有的东西,咱们一定能把它干出来!”
——杨绍卿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末敏弹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三军列阵,铁甲生辉,首次公开露面的末敏弹气势恢宏地经过天安门广场。“祖国再也不会受大规模装甲的威胁了。”杨绍卿热泪盈眶,十余年的艰辛探索,终成国之大器,末敏弹成为我军最具威慑力的远距离反装甲武器。
1995年,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已经对末敏弹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但始终无法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彼时,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或装备了先进的末敏弹。
如何能自主研发出与之抗衡的末敏弹装备?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杨绍卿的身上。
擢贬无意,矢志破千道难关
2012年3月30日, 摄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联试联调实验室
摄影师:黄慧靖、侯艺兵
1967年,刚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杨绍卿就怀着对国防事业的热爱,在吉林省白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试验基地任技术员,后随队成为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的一员。40岁那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留学美国,面对导师的极力挽留,杨绍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毅然回国。
忆往昔,看今朝。面对主持研制末敏弹项目这样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基本处于白手起家状态的杨绍卿毫不畏惧,迅速组建科研队伍,在荒原沙漠的试验场上,经受着严寒、酷暑、风沙、雨雪、高原缺氧的洗礼。
2008年,杨绍卿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末敏弹武器系统,为我军开辟了智能弹药装备的新领域。
“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这是杨绍卿刚参加工作时立下的铮铮誓言。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不论是作为军人、知识分子,还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杨绍卿坚守信仰、宠辱不惊,坚韧执着、不改忠诚。
2010年前后,杨绍卿开启了升级版末敏弹的研制。升级后的末敏弹系统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也是唯一能对装甲目标实现精准探测和打击的末敏弹。
2018年03月29日杨绍卿院士出席“强国兵器”大讲堂第一讲暨兵器精神凝炼启动仪式并作主题报告
杨绍卿带领团队,与时间拼抢,与艰苦竞技。他的工作强度总是与所有人一样,从未缺席每一次试验现场……大家打心眼里心疼这位年龄与他们父亲相仿的总师。
有一次,试验地点设在秦岭脚下,需要在高度差100米的塔上和塔下配合着做检测,而且只能晚上做。塔上没有地方避风挡寒,遇到冬天,不能佩戴手套,渴了只能吃冰块,塔上的人冻得直想哭;塔下的人要推着目标来回走动,一晚上相当于步行几十公里。每天最多休息6小时,连续1个月,谁也没有叫苦。
“是我的团队成就了我,他们才是真正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名英雄,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杨绍卿常这样感慨。
作为我国末敏弹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杨绍卿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多年来,我军不仅实现了末敏弹装备零的突破,而且在技术和性能上实现了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和领跑。
2008年和2019年,杨绍卿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他带领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为了给国家末敏弹技术与装备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杨绍卿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23项。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绍卿,仍在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 奋战在科研一线……
院士小传:
杨绍卿(1941— ),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等职务。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我国野战火箭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体系,以及末敏弹系统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项及发明专利多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荣誉。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kepu.gmw.cn/2022-04/02/content_35631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