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5-29 16:28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张亚雄
“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
——王兴治
当前,“兵器研制的导弹在装备体系上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外国有的我国都有了;外国没有的,有的我们也有了”。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军队需求的牵引和人才的培养。
作为我国反坦克导弹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者,如今已是 80 多岁高龄的王兴治,仍然奋战在兵器科技事业一线。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雷厉风行,让年轻人佩服。
王兴治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
是什么让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有这么大的干劲呢?
1963 年,刚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毕业的王兴治,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投身我国反坦克导弹研制事业,这一干,就是近 60 年。
20 世纪 70 年代初,国家下达了研制红箭-8 反坦克导弹的重要任务。这一重任落到了王兴治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当时研制条件十分艰苦,担任总设计师的王兴治几乎每天都工作、学习十一二个小时,全身心地扑在科研工作中。
没有试验手段就自己动手,土法上马;没有经验就从实践中学,注意总结;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就设计十几个方案,逐一进行验证……在艰苦的条件下,王兴治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
1984 年,在国庆 35 周年阅兵式上,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装备水平的红箭-8 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以第一方阵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并于 1987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此后,红箭-8 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以其良好的性能打入国际市场,至今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全球,创汇数十亿美元。红箭-8 的研制成功,不仅使我国在反坦克导弹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还为我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从此,我国较为系统地建立了反坦克导弹理论,并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兵器工业体系。
在科学的道路上成功来自不懈的努力 1998年11月5日, 摄于西安青华机电研究所实验室 摄影师:侯艺兵
20 世纪 80 年代末,王兴治又承担了研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任务。王兴治作为总设计师,明确了自主研制的思想,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他处处身先士卒,深入科研、试验一线,和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在渺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在大雪封山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蚊虫肆虐的酷热地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事后谈及这些经历,王兴治感慨地说:“当时只能前进,没有退路。我们是搞装备的,关键时刻拿不出新东西,愧对祖国和军队的将士!”
在王兴治的带领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结出了硕果。2001 年,我国自主创新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红箭-9 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定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作为主战装备列装我国陆军。
2004 年,根据世界军事斗争特点和我国反坦克导弹发展的需要,69岁的王兴治为我国兵器科技事业殚精竭虑,提出了研制新型多用途武器系统的建议,并于 2008 年主持研制工作。
2012 年,该武器系统设计定型,实现了飞行百分之百可靠、命中率百分之百的两个历史性突破。使武器系统达到战技指标不是王兴治的最终目的,“让国家放心、让部队满意、让战士好用”,是王兴治对科技人员强调最多的设计理念。
王兴治曾用一段很形象的语言表明心志:“自从干上这一行,我就意识到了,我是被判了‘无期徒刑’,注定我这一生要永远为我军装备服役,舍此,别无选择!”
院士小传:
王兴治(1935— ), 制导技术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我国制导兵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反坦克导弹研究领域的先驱者、领军者;曾任红箭-8、红箭-9 等三型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2017 年至今任新型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等荣誉称号。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5/29/content_35772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