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于润沧:许生采矿为报国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6-22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2022-06-20 16:42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齐 芳

 

    “构建生态矿业工程是对人民负责,是为子孙后代谋求福祉,肩负着避免环境灾难阻止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因此,需要我们矿业界为之奋力呐喊、奋斗。”

 

——于润沧

 

    2018年10月16日,2018 矿业前沿与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年会现场,一位耄耋老人成为焦点——他就是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这位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已相伴一甲子的老人,仍然活跃在智能化、生态化矿业建设的第一线——这次聚焦智能矿业的论坛,就是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召开的。

 

于润沧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jpg

于润沧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

 

    于润沧生于1930年。少年时代,他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立下了为国为民的誓言。中学期间,他成为一名进步学生。1949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初时,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但当了解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采矿业人才极其匮乏,他便主动要求转系——“我要响应国家号召,从事祖国的采矿事业”。

 

    从此,于润沧的职业生涯与有色金属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大学毕业后,于润沧被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矿山工程咨询、设计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指导了 60 多个设计科研项目,围绕行业痛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的开采中,首次采用杆柱房 柱采矿法,使矿石损失率降低了 40%,这一成果于1978 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 会奖;

 

    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中国第一大镍矿甘肃金川镍矿的采矿工程负责人,主持开发了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采用曲墙圆弧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使不良岩层冒顶坍塌事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1996—2000年,主持了国内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千米深井——冬瓜山铜矿开采的设计,首次提出“探建结合”的新理念和技术方案,缩短基建期,及早掌握深井开采的特点,力推引进“微震监测系统”预测岩爆,保障了生产安全,使投资效益最佳化;

 

    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首先试验成功并在生产中采用了膏体充填技术,建成了几座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矿山;同时,还为我国硬岩矿山工程领域培养了一个应用和发展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的团队;

 

    …………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于润沧:许生采矿为报国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的基础性和支柱型产业,但同时也是高污染行业。在采矿设计中,于润沧逐渐认识到开采必须与生态保护并重。近 20 年来,他一直积极倡议建设生态矿业工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于润沧就指导了国内第一座无废开采矿山——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的设计,做到了无废石场、无尾矿库、无不合格废水排放。

 

    21世纪初,于润沧又在白象山铁矿工程中进行矿业生态化尝试,结合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与邻近的李白墓园、谢公祠遗址景观协调融合,提出了使工业建筑物体现徽派建筑特色的尝试。如今,这座主井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而采矿区也实现了工业场地无废料堆存,采掘废石及全尾砂回填采空区,粗粒尾矿用作建筑材料销售,厂区空地及垂面绿植郁郁葱葱,绿化比例达1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于润沧仍在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矿山建设:“数字化矿山建设不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它服务于矿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建设矿业强国,我们应当为明天采矿远景的实现未雨绸缪。”

 

    院士小传:

 

    于润沧(1930— ),金属采矿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名誉常务理事。曾任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参与、主持、指导工程设计和科研项目60多项,在创新采矿方法、发展胶结充填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先后参与中国工程院有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方面的数项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6/20/content_35823852.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