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 黄辛 时间:2013-09-16
近日,以“中国燃气轮机发展前景”为主题的第173场工程科技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院士专家就我国燃气轮机专项及相关政策、科研项目进展和产学研合作情况等展开研讨,并为燃气轮机产业发展勾画路线图。
燃气轮机是涉及国家能源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能源动力装备领域的最高端产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一代热力涡轮机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表示,目前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存在四个方面的“短板”:缺乏设计能力,缺乏完整健全的研制体制,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试验设备,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
他解释说,首先,在体制机制上,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同时,航机和重型燃机、船机具有统一的学科基础,技术上也有很多共性,但几大系统之间相互割裂。为此,当前急需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其次,在技术上,中国没有掌握核心设计技术、高端部件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缺少整机试验考核条件,迫切需要组织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蒋洪德则认为,我国科技界在燃气轮机的设计原理、方法研究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在设计软件精度和系统集成方面需要迎头赶上。
蒋洪德在分析其中原因时表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把燃气轮机作为战略性产业,投入巨资研制和开发燃气轮机新产品、新技术,改善和提高燃气轮机的性能。然而,我国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曾一度放缓了燃气轮机的发展步伐,导致了在此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当前,燃气轮机国际市场已完全被外国企业占据。同时,发达国家在燃气轮机技术方面对我国进行严格控制,拒绝将核心设计技术、热端部件制造与维修技术等转让给我国。”蒋洪德强调,我国民用燃气轮机产品虽然可从国外购买,但其维修和保障完全受制于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不可能,这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黄其励表示,我国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这是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支柱产业整体技术突破的宝贵机遇,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深远意义。
翁史烈认为,我国研发自主品牌燃气轮机的时机已经成熟。他预测,以“零排放、高效率、燃料多样性、长寿命”为特点的先进整体煤气化循环动力系统,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