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陈岩 冉倩婷 时间:2013-10-10
与东方电机合作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每年至少来德阳五次,总共往返四川近200次。近日在德阳举办的四川省•中科院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成果对接会上,记者看到,78岁的顾国彪精神矍铄。
78岁的他还在往四川跑,因为他希望在“脑子糊涂”前看到真正的院企合作体系。那么,他理想中的院企合作体系是什么样?对接会后,顾国彪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满脑子都是学以致用
记者:您与四川结缘30年,如何看待与四川的合作?
顾国彪:重装领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相对困难。从1958年算起,我有20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从来没有机会实现产业化。后来在一个学术会上,东方电机提出是不是可以合作。我们与东方电机陆续研制了云南大寨水电站10兆瓦、陕西安康火石岩电站50兆瓦、青海李家峡水电站400兆瓦、三峡电站700兆瓦的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可以说,没有东方电机就没有这些项目的成功。
记者:您一直非常执着于自己科研成果的应用,为什么?
顾国彪:这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1958年大学毕业前,我和六七个同学建了个小发电厂,当时在这个领域的学生里是第一个。我满脑子都是学以致用的想法。现在学界有一个不太好的倾向:盲目追求论文,认为搞研究就是为了发论文、评职称、拿经费。大量学术成果停留在纸面上,很可惜。我希望在科研阶段就要有产业化的考虑,不要止步于纸面上的突破,要学以致用、造福于民,这才是学术的真正价值。
理想的院企合作是整合两个研发体系
记者: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您有何建议?
顾国彪:包括四川很多企业在内,我国重大装备虽有很大进步,但大部分处于加工和仿制阶段。其实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存在,比如俄罗斯,他们在军工方面有很多创新,但民用工业方面几乎没有。
我们的情况也类似,集体患上“仿制病”:工程技术人员无心搞创新,因为创新要费很大劲,冒较大风险,于是把国外买的东西随便改改,就变成自己的创新了。时间长了,我们就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也造成我们盲目相信国外的技术。我希望多创造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永远买国外技术,就等于永远落后于外国。
记者:您下一步在四川的打算是什么?还有何期望?
顾国彪:我们现在依然与东方电机进行电机制造的研究合作。坦率地说,过去30年,我们对人才体系建设有一些努力,但还不够。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周期长,常常需要20-30年,如果没有长期、稳定、完备的人才队伍,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一定要进一步整合院校和企业的研发体系。理想的院企结合就是两个体系的完整结合,而不仅是某些项目的短时间结合。
人物名片
顾国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1958年开始,他一直从事大型发电机新型蒸发冷却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工作,实现了一项国际创新技术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2011年,他与四川东方电机合作研发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等级的7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在三峡电站成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