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徐滨士:修理也是战斗力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11-01

【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记者: 时间:2013-10-24

 

 

    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由新华网和新华社军分社联合推出的《两院院士谈强军》系列访谈,将邀请众多院士谈强军,由院士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线,畅谈国家和军队的变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军队的历史进程融为一体,真情展现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本期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走进访谈间。

 

    强军,靠不断培养人才

 

    新华网记者:您认为我们为什么要谈强军,如何才能强军?实现强军梦靠什么?

 

    徐滨士: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非常快,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在这个形势下,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总想遏制中国的发展,推迟中国的强大。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来为自己扩充军备找借口。所以,要想保护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就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强军梦”,我是深有感触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时候,我在东北生活了14年。要想建好一个国家,必须强国才能有家,没有强国就没有家,而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强国的前提。

 

    强军需要靠人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军事,又懂技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立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在这60年当中,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都成长为现在各个领域的军事专家。特别是军事技术装备方面的专家,例如现在的坦克总设计师,火炮总设计师,火箭总设计师,原子武器的总设计师等等。

 

    人才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实现强军梦必须不断培养大量高素质军事人才。

 

    装备维修是战时核心竞争力

 

    新华网记者:您在装备维修领域研究了半个世纪,您个人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变迁。在和平年代,很多人提出不打仗了,装备维修对军队来说还重要吗?

 

    徐滨士:非常重要。装备维修的作用,就是要保持战斗力和维持战斗力。我们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要保持作战能力。装备贮存、转运、训练过程中受到损坏,我们要迅速恢复其性能,使装备保持良好的状态。

 

    过去我们的装备恢复性能主要是靠更换备件。坦克上有一些重要的零件,过去我们自己修不了只能从国外买,订货可能一年后才有,影响我们的坦克训练,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修理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战争经历看,装备维修都是特别重要的,维修能力直接影响战争的整体局势和最终结果。一个苏联专家告诉我:“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3万辆新坦克,但是整个战争期间却修理了43万辆次战损坦克,最后打败德国不仅是靠每年3万辆的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靠43万辆的修理能力。”

 

    还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和埃及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展开了大规模的坦克大会战,为了维持持续的战斗力,以色列靠自己的技术水平,在18天的战争当中,对86%的损坏坦克进行了快速修复,而埃及、叙利亚的修理率仅为34%,所以以色列迅速获得了主动权,他们甚至还把敌人的坦克修好了变成自己的战斗武器,这就说明了修理能力对一个军队的重要性。

 

    新华网记者:您认为装备的修理在我们真正的作战中是战胜对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徐滨士:是的。很多人认为修理不如制造重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一直决心要把中国的装备维修业搞起来,把装备的战斗力恢复好。我们从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坦克机械零件的故障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磨损,设备使用损伤。第二类就是腐蚀,金属常规腐蚀。第三类就是疲劳,金属疲劳期可能会产生裂纹,性能会下降。

 

    能否把故障规律研究出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高效地的消除这些故障,都直接影响到一个武器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发挥武器装备最优的性能。

 

    新华网记者:很多网友非常好奇,坦克和军舰损坏到什么程度,我们还可以把它进行修复呢?

 

    徐滨士:这都是有标准的,按照各国自己的装备损坏情况,进行统计、确定标准。这些数据都要把它统计出来,否则修理出来的质量不会高。我们就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一套先进的修理技术。

 

    按照当时苏联的大修技术标准,规定一些应该直接报废,变成固体垃圾的零件,我们觉得报废的损失太大了,因为这一个零件从炼铁、炼钢到最后出来零件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都给它修复了。比如说,我们坦克有一个行星框架,就是能够原地转弯的这个零件。原来毛坯的重量是71.3公斤,但是经过我们把它加工出成品以后,框架口去掉,其中70%的材料变成铁屑了,加工当中要浪费很多成本的。所以在维修当中如何高效的恢复其性能,还是值得研究的。

 

    修复“再制造”性能更提升

 

    新华网记者:在您的研究领域当中有没有方法可以延长武器的作战寿命并提高其性能呢?

 

    徐滨士:我深深感觉到了必须要改革维修体制。开始由于技术的限制,有时无法修复,达不到装备使用的性能要求,精度和性能都是不行的。但是后来通过我多年实践以后,发现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说现在机械零件的损伤主要还都是在表面,如何恢复这些表面呢?就是用各种技术,过去只有焊接技术。现在有激光技术、等离子技术、电子束技术等等,将这些技术统一到一起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修复,就是“再制造”。我们采用的是“尺寸恢复法”和“性能提升法”,而国外主要采用“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因此,尽管国外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但是我们的再制造模式更先进。

 

    新华网记者:您讲的修复“再制造”就是说我们本应该退役的武器还可以充分再利用?

 

    徐滨士:是的,这个看起来国外没有做到。他们在进行再制造的时候,他们武器的寿命往往是没有办法计算的,用理论推也推不出来。我们现在按照装备设计的水平,坦克能够使用的寿命是过去的两倍到三倍,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用了六辆坦克做实验,包括再制造的这些坦克零件,使命寿命是新品的三倍。当时我们在热带和寒带都做过实车实验,最后证明了我们修复“再制造”的零件的可靠性。这就使我们知道过去报废的战损装备,有不少的潜力还没有发挥。

 

    民用“再制造”再生人类发展

 

    新华网记者:您在对军事武器“再制造”的研究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它可以转为民用,这方面我们有没有什么探索呢?

 

    徐滨士:“再制造”技术是一项可以军民两用的技术,比如坦克能用,工程机械也能够用,我们的汽车、机床也都能够采用。而且对于这些装备,军队性能要求比较高,这样的性能足以保证我们民用的标准。

 

    现在我国十一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推进再制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很多省都建立了园区和院士工作站推广“再制造”技术。最近科学院有一个专家提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思想,他提出2020年到2050年,我们要出现一个新型的学科就是“再生学”,再制造就属于“再生学”范畴。我们部队里面把“再制造”叫做“再生战斗力”。装备的寿命延长,而且我们的零件可以延寿,所以在这个领域也涉及到一个生物学,这就涉及到人类了,将来再生的人类也要发展。所以我对再生资源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国还是非常重视这点的。

 

    20年以后机械装备是什么样子?就是要发展更清洁、更健康、更安全和更可持续的机械装备。所以我们未来不仅考虑它的性能寿命,更要考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考虑从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来发展。

 

    新华网记者:您从事“军装维修”工作已经50年了,也是我们部队的科技人才,您对未来中国军队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关注点吗?

 

    徐滨士:我们一定要抓好先进技术,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装备维修保障技术,我们现在保障技术就相当于一个医生,如果人类没有医生就完了,如果你有了病医生不给你及时治疗也不行。其实我们维修保障的这些东西跟医生差不多,要及时延长坦克的使用寿命、提升坦克的服役性能,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装备的质量,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华网记者:您在部队应该说是奋斗了一辈子,您有梦想吗?

 

    徐滨士:因为我从小就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我当时就梦想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大国,强国。现在我们已经是大国了,要能成为强国就必须要强军,要强军必须要有武器。比如说我们的航母,现在南海非常需要航母,因为一艘航母是控制不了海面的,美国就有很多艘。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军事强国非常重要,和经济大国一样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