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王如松谈改革方略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11-19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张林 李瑜 贡晓丽 陆琦 彭科峰 时间:2013-11-15

 

 

    生态文明建设

 

    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中国科学报》: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会获得重大突破?

 

    王如松:此前,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除此之外,还要有实际行动与举措。当前,雾霾现象非常严重,同时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都要求我们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缺乏市场机制,环境保护工作依然基本依靠政府,这样肯定是不够的,应该让群众和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进来。

 

    《中国科学报》: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该如何进行?

 

    王如松:生态红线就是要把自然保护空间和生产空间明确划分开来。一方面,要完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城乡建设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中国科学报》:建设生态文明,目前面临哪些主要的困难?

 

    王如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与后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与知识较少,均有待提高。摸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着观念问题、体制问题和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深化。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