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李连达:“染色门”折射中药管理困境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11-22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彭科峰 时间:2013-11-19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397批中药饮片,证实22批存在染色问题,涉及红花、延胡索、西红花3个品种。其中,红花检出的问题产品最多,共有12批次。抽检发现,部分染色中药不仅流向了药店,还流向东莞中医院、深圳中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

 

    从“汞超标”到“染色门”,近年来有关中药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多位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染色门”折射出当前中药从源头到加工、流通环节存在的管理困境。

 

    染色中药危害不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李连达向记者介绍了染色中药饮品的危害。“首先,一些不法分子想要给这些药染色,就是因为这些药本身质量不好,腐烂或是变质了才要染色。也就是说,这些药本身吃了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这些药染色后看着很鲜艳,就像外面卖的特别饱满漂亮的红枣一样,但这种染色剂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李连达认为,识别染色中药难度很大,除非是特别有经验的老药师,“一般人较难识别,或是需要进行检验”。他以常见的红花为例提示消费者,颜色太过鲜艳的不要购买,“正常的红花是经过晒干的,肯定会有所褪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梁爱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坦言,人工对中药材进行染色,肯定是要禁止的。“本身药材是什么样的自然状态,应该尽量去保留,除非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加工提高疗效。比方说炮制是一种加工过程,可以提高疗效,但染色并不能提高疗效,就没必要加染色剂,不然还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根源在于行业管理不善

 

    为什么要对中药进行染色?梁爱华认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需要区别对待。“有些是某些人想以次充好,这是主要现象。有的本身不是这个药材,混淆冒充也是有的。”

 

    “但这不等于中药本身就不安全了。不能出了点事,就一股脑笼统地说中药不安全。”梁爱华认为,中药的安全与否属于科学问题,而“染色门”事件属于行业管理层面的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李连达也认为,不能因一些突发事件就否定中药。他举例说,前几年中药注射剂出了问题,整个学术界主张完全禁止,当时压力非常大。“那时候中药注射剂就要彻底被取缔,但注射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确实是有疗效的。当时,我直接给四个部长写信,讲道理,阐明不能一刀切,最终中药注射剂得以死而复生。”

 

    加强各环节监管

 

    如何防止“染色门”重现?梁爱华表示,此前国家食药监局已对染色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也对大的药材集散地和供应商进行了整顿,“但关键问题在于,有些药材的出售者在很多情况下并未按规定去做生意,所以在管理上问题老是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遵纪守法的教育应该加强,出现相关问题时处罚要重,否则不痛不痒,其他人还会去做”。

 

    她还认为,除了加强管理,也应注重培育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比如药材本身还有一些农民在种,他们对有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较淡漠”。

 

    中华杰出华人中西医学及药学总会主席、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周猛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从药农、药材商、饮片厂或成药厂再到医院或药店,其实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检测程序。“为什么还会出事?还是执行不力的问题。”

 

    “加强医院、药房终端管理,只能部分解决中药材问题,应对中药材实行从种植到流通的严格监管,并改变中药材多头管理的局面。”周猛建议。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