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陆佑楣、陈厚群:三峡工程讨论经年回访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1-09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洪蔚 时间:2014-01-01

 

 

    陆佑楣:

 

    三峡的事情一场风波接着一场风波,大概每年都会有一场风波。自2006年10月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地震、干旱、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旱了怪三峡,涝了也怪三峡,社会舆论对水库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目前,针对下游干旱有一种错误认识:是水库缺水把水引走了,致使中下游没有水。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关键在于,社会舆论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三峡水库是怎么运行的。发电是利用水的势能,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消耗;三峡水库没有引水工程,水库里的水不可能被引出去另作他用。只会在满足发电要求的同时,在下游需要时给予一定的补给。

 

    修建三峡工程是为了保护下游1500万人口、150万公顷的耕地、富饶的江汉平原。没有修建三峡的时候,生态环境就好了吗?1500万人口的地区时刻处在洪水威胁的状态之下。建一个水库,建一个三峡工程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吗?事实上,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事物才能够向平衡方向发展,不断地往前进。

 

    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应该动态考虑,三峡工程从论证开始就进行了动态考虑。由于三峡工程处在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又是世界一号工程,再加上工程对上、下游地区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利影响,这种种原因使得“三峡工程再过几十年,仍然会有质疑声音”,这也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

 

    并不是建了水库就一定会有地震。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记录的、因修建大坝和水库而发生地震的实例,大概有一百来个,而且其中有一些地震是否与水库有关目前仍有争议。我们按一百多个计算,这个数字与全球几十万座大坝相比,概率是非常小的。关于水库地震最大震级可以达到多少的问题,经全球专家反复论证后认为,可以达到6.3级。对于网上流传的“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发生6.4级地震”的传言,这是不可能的。在三峡工程容易发生地震的河段,2001年就已经建立起24个地震观测台站,进行密切监测,其设备水平是当时最先进的,甚至可以监测到1级以下的地震。

 

    三峡工程从2003年开始蓄水,水位从139米到近三年的170米。每次水位上升的开始阶段,地震活动性会有明显的增加,然后又慢慢地减弱下来。到目前为止,从所发生的地震情况来看,每到汛期末蓄水时,地震活动会有所增加,但是都比前一年要弱,这也是符合规律的:水库地震,特别是非构造性的,是表层应力调整的过程,刚蓄水的时候,调整得较大,然后慢慢趋于稳定。当然地震非常复杂,仅从这三年来看是逐年减弱。今后的趋势据我判断还是趋向稳定的,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个别四级、五级的地震出现。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