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刘昌孝:医药产业:利益与责任间的权衡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3-03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2-25

 

    如果不实行分级治疗、不推广社区首治和转诊、不解决大医院诊断资源共享和用药与效益关系,看病问题依然是又“难”又“贵”。

 

    民生产业地位不可动摇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一向重视民生科技,并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导向。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民生产业,企业应该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更需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承担社会责任。

 

    在市场的驱动下,医药企业的确需要智慧地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2011年7月,《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出台,明确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的重中之重。民生科技是民生产业的基础,但是一些人、一些科研部门和一些科技工作者热衷于“顶天”,不屑于“立地”,不将精力花在实用技术,而热衷于发表更多论文。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依然较深,专利虽多,但实效差,成果转化率低。一方面是近90%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后便束之高阁,得不到转移转化。也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研发和技术水平低,其核心技术及设备在外,医药市场已经被国外垄断,三甲医院60%以上的医药市场被外国和外资或合资企业占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核磁、CT等高附加值大型设备市场,几乎都被外资公司垄断。

 

    短缺药品是民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特征和临床应用的需求,包括价格低廉的常用慢病治疗药物、临床抢救药品、中毒解救特效药品、传染病治疗药品、灾害救治药品。这类药品的研发、生产、供应不能靠国外,只能由本国来解决,我国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也受到企业利益定位的影响,危机随时都可以显现。

 

    药物创新研发体制不可动摇

 

    当前,我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效益仍须提高,科技资源分散封闭重复、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创新发展。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基础性、前沿性科技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短期内往往很难收回。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也是目前国情所致。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专利申请国,但是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能入围“2013全球创新企业百强”。这不仅仅是与企业创新能力有关,也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关。解决问题需要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等环节上下功夫。

 

    当前,政府对企业的引导扶持起着重要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在探索中前行。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支持下,一批生物制药研发型企业崛起,如海正、恒瑞、药明康德、美迪西、桑迪亚、三生等迅速在国内发展,又有创新成果,并开始走向世界。

 

    医改不能简单市场化

 

    医改是世界难题,我国的医改依然是政府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模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刚性需求、疾病谱向重大慢性疾病的变化和危害性严重度的升级带来的医疗需求、新医改投入加大刺激医药消费以及国民收入增加刺激的个体医疗需求等四大需求形势下,所形成的我国医疗服务需求的问题更是我国医改的难题。

 

    从医疗经济学角度来看,合理的价值认同度是需求方、供方和资源配置方三方构成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对象是患者,是直接消费者,医疗供方是医院、药厂和药商,医疗资源配置方是政府和医保机构。我国国情和政府的体制决定了我国医改行为,医疗资源配置和医保资源的享用不能简单地市场化和交给市场处置,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位置、明确筹资方的政府责任和医保资金管理支付方的责任、明确医院、药企和药商等供方在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责任。

 

    医疗资源不能再在大城市扩张,每年大城市医院规模在增大、医疗收入在以两位数增加,年收入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攀升,其中大部分来自患者的支付所得。

 

    目前大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果不实行分级治疗、不推广社区首治和转诊、不解决大医院诊断资源共享和用药与效益关系,看病问题依然是又“难”又“贵”。国家有决心根除“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理顺药品价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应该取消廉价药的最高限价,或通过税收或补贴的办法。保证廉价药供应到各级医院,让患者对不同价格的同一种药物有选择权利,亦满足不同阶层患者的需求。

 

    “重磅炸弹”也可能是廉价药

 

    据美国一年处方数目的统计,美国一年40亿张处方,80%(32亿张处方)是仿制药物,20%(8亿张处方)是品牌药物。可前者只占用20%的医药费用,而80%的费用被20%的处方占用了。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不能以价格高低论贡献。因此,笔者认为“重磅炸弹”可以是最赚钱的新药,“重磅炸弹”也可以是能广泛使用的能治病的廉价药,如一个药品年处方过亿张就是一个“重磅炸弹”。

 

    由于多方面原因,国产的许多仿制药(老药、廉价药),越来越没有市场,而被“新药”、进口药、合资药等“重磅炸弹”所占领。许多老药疗效肯定,副作用了解,也有对策办法,比新药安全得多。如知名的抗结核老药雷米封是价格极低的老药,后来发明的新药利福平、利福定等抗结核作用均未超过雷米封。又如抗癌药环磷酰胺、治疗心绞痛的心得安、治疗癫痫的苯妥英、抗过敏的扑尔敏等低价药难以从医院和药店获得。

 

    在多种利益驱动下,很多人迷信进口药,认为其价高疗效就高。如治疗癌症的新型靶向“替尼”是热点研发药物,一个月用药费用近2万元,半年就是十几万元,药企还对患者承诺,半年有效者可以优惠或免费供药,可是真正得到优惠的病人有多少?真正的有效率是多少、耐药出现是几个月、严重毒副作用知多少?这不是立刻就能回答的问题。

 

    实际上,临床对比观察很多进口药与进口药没有疗效和安全性差异。国家应重视廉价药价格改革,使其价位惠利患者,也惠及医药企业。而目前为止的多次降价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使药品的价格更低,使不少药企丧失了对这些廉价基药的生产动力,最终市面上的廉价药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就算是患者愿意出高价也不见得能买到。因此被纳入低价药品、实行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可自主定价的政策才能体现市场需求以及患者和医保方受益原则。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