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黄丽娜 张炜哲 时间:2014-05-11
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作客第58期广东科协论坛,作了题为《城市群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源影响分析》的专题报告。
徐祥德与他的“973”团队重点研究过京津冀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特别是近几年频发的灰霾现象,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徐祥德认为,灰霾多发生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东部地区。随着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次数越来越少,霾的天数也就越来越多。同时,连续3-6天的持续雾霾天气也在不断增加。更为令人担心的是,大气对灰霾出现的季节性调整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使得一年四季灰霾天气季节性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显著。
徐祥德指出,多年连续监测数据表明,自1980年珠三角灰霾天气呈增长趋势,到2007年,灰霾天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49天。但从2007年开始,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2008年以来的灰霾日数增长趋势发生了“转折”,灰霾天数也呈弱波动式下降趋势,“2013年,灰霾天气为65天,是近20年最少的年份”。
徐祥德认为,珠三角灰霾天气出现明显改善的势头,与省政府重视灰霾天气防控、治理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密切相关。2006年省政府颁布《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在全国率先发布霾预警信号。从2003年开始,省气象部门建立了大气成分监测体系,以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为主站以及8个分站构成的珠三角大气观测基地,组建了珠三角大气成分立体观测网络,建成86个霾(能见度)自动观测站,实现了霾天气的能见度连续不间断观测。同时开展了灰霾天气研究,在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研发环境气象数值模式,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徐祥德建议,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共同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技术系统开发、研究,尤其需注重长期动态调控与短期应急调控技术,尽快完善与优化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以提升大气污染预警与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