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陆琦 时间:2014-06-03
工程科技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工程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对工程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凭借工程科技中的创新来塑造人类的未来,成为6月2日召开的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关注的焦点。
为社会发展不断提供解决方案
工程的本质是为人类和社会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比方说青藏铁路,如果这条铁路没修成,交通不方便,青藏地区今后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不但要修路,而且要修好的路,这就是大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举例道。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工程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下一代互联网等一批标志着我国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性进展的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在本次大会上,瑞典创新署署长Charlotte Brogren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如何应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总裁兼校长Sir Keith O’Nions给出了答案:“人口健康、网络安全、气候能源和环境,不管哪个领域,工程科技都发挥着作用,为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
的确,工程科技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动力和保障。
高度协同攻关已成共识
工程是高度综合的,这已成为全球工程科技界的共识。
“现在人类社会正面临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个研究者或公司,乃至一个国家都不能独自承担,必须用全球的力量,并且从不同的领域,把已有的科技基础应用到新的领域。”Charlotte Brogren说。
赵文津认为,相比理论和技术,工程更复杂、更庞大。“搞一个过滤器,主要凭借理论和技术,如果做一个大范围的污染治理,就需要综合很多小技术才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对此,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John C.Crittenden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任何一项工程都不能单靠一种解决方案,必须百花齐放、协同攻关。
“一个大工程涉及很多重要科技问题,甚至还涉及组织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赵文津以三峡工程为例,“这一工程在论证的时候,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工程本身的问题,还涉及生态、环境问题。”
赵文津坦言,我们现在存在的短板就是各管一段,“九龙治水”。
再如数据共享的问题,赵文津直言:“中国的数据有的对美国人开放,但是对中国人不开放。如果数据不能共享,那将是极大的科研浪费。”
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培养
工程设计是连贯的过程,从研究到应用,技术和科学密切相关。而适应工程技术的要求和变化,离不开人才的保障。
印度国家工程院院长Baldev Raj再三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领域,努力减少工程科技发展壁垒。“年轻的领导人可以挑战基础科学,提出恰当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4年里,学生究竟能够积累多少经验,来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Sir Keith O’Nions 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认为,各个国家应该考虑如何在空间非常有限的大学里把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科学研究、探索实践结合起来。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要实现工程教育的成功,不仅要重视学校的课程教育,还要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大学应该创造好的文化气氛和环境,在学科教育和对外界活动的接触上达到平衡。比如,目前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正在致力于建设一个创新区,学生在接触正规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又能和当地的产业接触,这样能够有利于建立一些衍生公司,进行创新,建设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还指出,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发展的科学性。“中国企业中的科技人员都往行政管理的‘独木桥’上挤,这种导向不对,打击了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