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孙九林:怎样保证丝路可持续发展?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7-03

【 字号   】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晶 时间:2014-06-20

 

    ■将新闻进行到底

 

    嘉宾:孙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连接三大洋。沿线国家总面积超过550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6.69亿,2012年GDP为27.4万亿美元,如果加上辐射国家,其影响范围更加广阔。

 

    去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响应。

 

    今年6月15日,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200余位科学家汇聚北京,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丝绸之路的复兴面临着全球变化、生态恶化、资源危机、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怎样才能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简单复制古丝路

 

    科技日报: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现在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董锁成:在历史时期,地理空间阻隔让东西方交流十分困难,陆上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主要通道。近代,航海技术快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让东西方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展。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陆上有高速铁路,空中有飞机,海上有万吨巨轮,除此而外还有地下管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的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且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经济、文化、人才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通道与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路一带”,即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也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横贯欧亚非三大洲,一个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面向东盟、南亚、中东、北非和欧洲,目前沿上述交通干线实际上初步形成两条经济带,经济带的融合将形成包括几十个国家,辐射近百个国家的巨型经济带。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内涵和作用,绝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

 

    科技日报:1990年,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建成通车时,人们对它寄予厚望。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欧亚大陆桥并没有给沿线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那么,此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董锁成:和1990年相比,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在这个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的驱动下,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能够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寻求共同利益,获得共同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科技日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虽然资源富集,但是部分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怎样才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孙九林:丝绸之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历史上多次上演的生态危机已经给我们传递了强烈的警示信号。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西部、中亚、中东等地区荒漠化、水资源危机加剧,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人类活动的加剧将使人地关系更趋紧张,其生态环境风险必将明显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否则不可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日报:现在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孙九林:总体而言,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都对各自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规划,现在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要着手这项工作,就涉及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人才、科技等众多方面。每个科学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他们需要一个科学共享的数据平台,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200余位专家倡议并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专家呼吁,促进丝绸之路地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结合区域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科学支持。

 

    科技日报:应当着力研究哪些重大国际科学问题?

 

    董锁成:围绕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科学家应当共同研究解决八大国际科学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力机制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机理和不同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跨国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颠覆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治理科学技术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科学信息系统与数据共享机制平台,贫困成因与国际扶贫机理和路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实施科技人文合作,加强科学家交流

 

    科技日报:怎样才能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

 

    董锁成:关键是要实施科技人文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二是以重大科技计划带动跨国科技合作,以共建科技园区形式带动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三是实施互补型和互换型合作,推进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机制。

 

    科技日报:从东到西,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怎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董锁成:不错,丝绸之路沿线既有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中东地区的资源型高收入国家,又有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还有处于较低工业化阶段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之间可以进行互补和互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为主,领域涉及清洁用水、粮食和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缩小数字鸿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前沿为重点,共同建设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共同标准制定。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资源、能源、农业、环境等应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孙九林: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前些年,我国和俄罗斯、蒙古已经建立了科学共享平台,并开展了一些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在这些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关注区域发展的公共问题,相关国家才有可能将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料、基础数据拿出来共享。不能硬性要求沿线国家必须怎么做,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推进丝绸之路的国际科技合作,切不可操之过急。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