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王辰:我国2/3慢阻肺患者治疗期控制不佳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7-10

【 字号   】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李颖 时间:2014-07-03

 

    ■热点聚焦

 

    “慢阻肺的防治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初级的状态。慢阻肺的危害性非常严重,到了疾病晚期,憋气是非常突出的症状,患者会有濒临死亡的感觉”。近日,在诺华制药(中国)举办的“关注慢阻肺—创新造福患者”媒体见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指出:患者患病后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可能进展为呼吸困难、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慢阻肺”这个病名很多人并不了解。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慢阻肺患者,他们不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由慢阻肺产生的经济负担也相当严重。据《慢阻肺在中国城市人口中的疾病负担》一文中提示,“慢阻肺城市人均年度直接医疗费用近6000元,整个社会直接医疗费用约1484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社会总体医疗资源的8.5%;年度直接非医疗成本也达到了254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有65%的慢阻肺患者没有被确诊,接受治疗的患者三分之二症状控制不理想”。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柏蔷教授指出,我国慢阻肺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疾病认知度低,造成诊断率低,诊断延迟和症状控制不佳。治疗理念的差异和治疗药物选择的有限性,又造成了症状控制不理想。其次就是临床上实际的治疗,跟理论上的慢阻肺治疗策略存在很大偏差。

 

    数据显示,在北上广等医疗水平较好的城市,发现有三分之二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症状控制不佳,许多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和喘息发作。近10%的患者即使在静坐或静卧就有气促,20%的患者在洗漱或穿衣就会有气促发生;43%的患者每年至少住院治疗1次。

 

    “慢阻肺的防治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初级的状态。慢阻肺的危害性非常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表示,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激素的应用对于慢阻肺特别是急性期患者的控制起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但是激素在轻中度患者中的应用时机与用量已经与当前医学界倡导的治疗策略间产生了偏差。

 

    201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中,将慢阻肺按照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分级和急性加重风险进行了A、B、C、D四类分组,并针对每一类患者给出了治疗策略的建议,同时指出支气管扩张剂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基石,对于重度和极重度、并伴有频发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如果不能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完全控制,才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由于以往治疗药物选择有限,导致我国目前吸入激素在慢阻肺患者中的使用比较普遍。研究发现吸入激素有可能增加肺炎、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近期公布的一项全球临床试验INSTEAD研究显示,在过去一年内没有发生急性加重的中度慢阻肺(COPD)患者中,单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茚达特罗的效果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相比,改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有同样疗效。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风险慢阻肺患者单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就可良好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而最新公布的另一项有中国研究者和患者参与的LANTERN研究证实:对于中重度慢阻肺患者,吸入茚达特罗/格隆溴铵(两种支气管扩张剂的复方制剂)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相比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取得了更满意的疗效,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慢阻肺治疗的新里程碑式的药物。

 

    王辰教授也提醒:随着越来越多最新研究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临床医生需更加全面地对患者进行评估,谨慎选择更为适当的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全社会疾病负担。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