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陶俊洁、张辛欣 时间:2014-08-05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王小谟在谈起自己的人生时,笃定地指出是坚实的信念引导他专注于一个事业。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鉴于在国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并获得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树高远之志向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呀。”说这话时,年过七旬的王小谟对预警机事业的热爱溢于言表。在他参与创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他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为国产雷达赢得世界声誉。
作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拥有作为“空中帅府”的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预警机作为机群中的统领,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预警机研制需要信念支撑,更需要技术实力支持。”王小谟坦言,中国当代军事电子工业积淀,尤其是雷达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为预警机研制奠定基础。
履踏实之步伐
在预警机的研制中,有两个细节是王小谟在实践中发现并改进的。一是作为七旬老人的他不顾癌症折磨,拖着病体坚持乘机后发现,长时间飞行没有厕所将影响飞行员的工作状态,而预警机重量有严格限制,压缩其他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成为他面临的挑战。但他最终通过创新,在器械设计中腾挪出200公斤重量,给预警机安装了厕所。二是为了节约飞行中的能耗,他把预警机上的白炽灯改为节能的LED灯。这些无不体现出科学家对飞行员和航天事业的人性关怀。
“小平台、大预警”——王小谟团队研发的预警机使我国摆脱了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标志着我国预警机的主要技术将从国际先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10月1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型预警机带领的空中梯队和地面雷达方阵作为国庆60周年贺礼首次亮相时,赢得全世界喝彩,王小谟也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行专一之梦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顾预警机研制的过程,一会儿经历合作外方撕毁合同、一会儿经历各种不理解和不信任……但这些挫折都在王小谟始终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中国人必须自己干”的强烈信念中一一化解。
“信念的力量挺大的。”王小谟说。兴趣往往只是开端,信念和使命感才是支撑人生跨越诸多挫折,实现飞跃的根本。凭借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和洞察,王小谟再次将雷达创新推向高潮,使预警机的天线扫描角度范围创造了世界之最,使雷达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这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年轻时也遇到过多种选择,但他坚持更喜爱的无线电技术,谱写自己的蓝天追求。尽管年过七旬,但爽朗的笑声依然着传递出他的坚守——信念、专注、敬业。树高远之志向,走踏实之步伐,行专一之梦想,才能安心做事,虔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