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佳星、吴红月 时间:2014-10-22
“心脏性猝死前几小时是有征兆的,如果戴上监测体征的手表,直接向医院预警,猝死很难发生。”21日由北京市科委和科技日报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展望未来5年生物产业发展时认为,在信息手段的支撑下、在互联网思维的推进下,“疾病治疗”范畴里的内容将更多转移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用药“遵医嘱”可能变成用药“看应用”。谭天伟说,随时随地的血液浓度测定能指导人们什么时候用药,“有的人代谢快,一天三片续不上,有的人代谢慢,两片也够用。通过相关的生化指标监测,每个人都能准确用药,就像现在监测PM2.5的应用一样随时随地”。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于今年4月颁布《互动推广媒介使用指南草案》,并通过了基于手机应用和大数据收集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的评审。这是首个获FDA批准的优化处方的手机应用。支付宝也于今年5月开始布局移动就医平台,线上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变革将是现阶段难以想象的。”谭天伟举例说,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也可能被预知。
与此同时,市场的下行压力也在呼唤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分析了2014年国际医药产业形势,认为欧美市场增速趋缓,新兴市场劲头不足,医药行业销售总额同比去年下降5%左右。“应对市场变化,北京将大力完善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
论坛研讨将持续至10月23日,期间国内外3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将围绕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化学仿制药的国际化研发等话题进行共同研讨,并探寻生物医药产业在新定位下的产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