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梁现瑞、秦勇 时间:2014-11-29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大踏步向工业4.0时代迈进,而钒钛号称“未来金属”,在这样的背景下,攀枝花钒钛资源该怎样摆脱低价出口原料、高价进口产品的老路,掌握“话语权”?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记者:攀枝花的钒钛资源储量占全球储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但在全球钒钛产业链中却一直低价出口原料、高价进口产品,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干勇:资源的自然储量和可工业化利用的资源是两码事。攀枝花的钒钛资源多为伴生矿,采选过程非常困难,大部分钒钛资源只能白白扔掉,无法转化为工业原料;另一方面,我们的钒钛深加工能力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上游缺采选、下游缺深加工。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当前的困境。
记者:要摆脱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干勇:当前形势下,要采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来发展我们的钒钛产业。具体来说,要采用低成本、高技术的思路,和国际社会充分合作,携手并进。尤其是在延伸钒钛产业链方面,要与当前3D打印技术充分结合,瞄准前沿高端。
记者:我国当前钢铁产业过剩,而攀西的钒钛与钢铁伴生,钒钛产业如何在钢铁产能过剩的泥潭中,杀出一条“血路”?
干勇:的确两难。未来几年,中国的钛白粉销量将突破400万吨,生产这么多钛白粉,需要消耗1000万吨钛精矿,相应的,要产出近2000万吨的钢铁,这样的情况,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钢铁业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唯一的办法在于“上新压旧”,淘汰一些落后的钢铁产能,为新的钒钛产业腾出空间。
人物名片
干勇,出生于四川内江,中国稀土协会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