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日报 记者:武建玲 时间:2014-12-25
系列报道“创新郑州•走进院士工作站”
每年棉花成熟时节,总有大量农民工到新疆采棉。人工采棉劳动量大,“苦”“累”成为采棉工的集体记忆。棉花种植能否减少劳动力,实现机械化,让机器替人干活,使农民“快乐植棉”?这是不少棉农的梦想,也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依托院士工作站,把机采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作为重点研发项目之一,用科技创新助力“快乐植棉”。
对于业外人来说,中棉种业很陌生。但在业内,这个成立仅8年、以棉种培育和销售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棉种销量已稳居全国前三。由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是中棉种业最大的股东,这也使他们之间的“牵手”更为自然、亲密。2012年,中棉种业建立了郑州市棉花油菜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与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及其创新团队开展合作。
以院士工作站为平台,喻树迅院士在中棉种业的创新战略制定、创新方向与攻关目标确定以及在具体育种难题的解决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战略层面上,由院士“撑腰”,中棉种业将发展目标确定为:在转基因棉花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产贸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的技术先导型企业集团。
创新方向与攻关目标咋确定?
我国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三大棉区。不同棉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等条件,对棉花品种的要求自然不一。围绕确保我国棉花安全这一主题,中棉种业审时度势,把市场需求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培育适合不同棉区的棉花新品种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以科技创新驱动“快乐植棉”。
针对我国最大的棉区——新疆棉区,他们重点培育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以解放劳动力,让农民“快乐植棉”;为充分利用我国大面积的沿海滩涂,他们努力培育抗(耐)盐碱的棉花品种,确保“棉花不与粮争地”;针对内蒙古、辽宁等光热资源不足的风险棉区,他们着重培育生长期短的棉花品种;结合长江棉区一般在油菜收获后种植棉花的特点,他们联手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开展棉花、油菜双高产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
创新过程中,院士多次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技术攻关。中棉种业还借助院士的科研资源,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多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企业今后发展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均产生较大影响。中棉种业还依托院士工作站,以传帮带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博士1名、硕士3名,并引进研究员和教授3名、博士3名、硕士4名。
建立院士工作站以来,中棉种业已先后审定了3个新品种并申请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可以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有十几个品种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
培育棉花“金种子”,中棉种业一直在路上。
院士点“站”
喻树迅
中棉种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郑州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优势,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为我国棉花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的背景下,棉花生产必须通过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及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实现“快乐植棉”的目标。作为我国棉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中棉种业院士工作站一定会为我国棉花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定会为“快乐植棉”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