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李国杰:预测2015智能大数据分析成热点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5-01-08

【 字号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李新玲 时间:2014-12-25

 

    “现在对大数据来讲就是两个字‘落地’,我们开会请一些专家讲大数据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意义,各个省市的领导都讲大数据,这已经不是新的东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2014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上首个发言,直接点题:“产业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怎么样把大数据用来提高我们国家我们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不亚于提高GDP.”

 

    李国杰认为,在应用上,云计算、3D打印技术从技术出现到产业化可能是2到5年,但大数据会更长些,从实践转换成主流产业可能需要5~10年。以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和汗水,而下一步的经济发展要靠智力创新,要以大数据的应用来以减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

 

    2012年,“大数据”一词开始大热。两年来,已经在商业、工业、交通、医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有了应用,在今年的第二届大数据技术大会上,已经少有人讲重要性,更多是应用、技术以及最底层的算法。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程学旗发表了大数据白皮书与发展趋势报告。这份报告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和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组织撰写,用时大半年。

 

    对2015年大数据发展预测,共有10个方面。首先就是结合智能计算的大数据分析成为热点,包括大数据与神经计算、深度学习、语义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其他相关技术结合,成为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热点。

 

    第二点是数据科学将带动多学科融合,但是数据科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基础问题体系尚不明朗,数据科学自身的发展尚未成体系。

 

    第三是跨学科领域交叉的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将成为今后大数据分析应用发展的重大趋势。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应用落地,因此大数据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技术本身。

 

    大数据将与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社会计算等热点技术领域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很多综合性应用。近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前端更前伸,后端更强大。物联网与移动计算加强了与物理世界和人的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加强了后端的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能力。今后,这几个热点技术领域将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很多综合性应用。

 

    此外,十大趋势还包括:大数据多样化处理模式与软硬件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持续令人担忧;新的计算模式将取得突破;各种可视化技术和工具提升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开源系统将成为大数据领域的主流技术和系统选择。

 

    程学旗用“融合、跨界、基础、突破”来总结这十大趋势。他进一步解释,融合是说在产业里面,比如说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在企业里面垂直融合,应用融合、技术融合等;跨界,基于大数据使不同学科不同应用领域跨界;基础,就是说我们大数据发展亟待在一些基础方面进一步地夯实,2014年比2013年基础更强,我们期待2015年基础进一步的夯实,包括生态环境,包括大数据资源的共享;突破,我们会在预测在2015年在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一些系统方面能够取得相关性的突破。

 

    对于大数据研究的难点,很多人把数据公开列在第一位。对此,李国杰认为“共享”更准确一些。对于政府部门的难点在于公开的尺度,另外是否有能力把数据用好。而指望商业公司拿出数据,不现实,因为这些数据的获得是商业公司的投入。

 

    但对于这种说法,一些人并不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教授认为,现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拿到数据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把数据拿出来,求助于研究者,研究者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就像大数据比赛,让企业出的题目才会是真正的问题。

 

    另外,大数据人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既对行业熟悉,又能融合创新的顶类人才稀少。李国杰强调一点,“现在要让企业和研究者明白一点,数据不是在谁手中,谁就有优势,而是要大家一起研究,融合跨界研究,数据才会产生财富。”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