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朱英国: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5-01-08

【 字号   】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吴文娟 时间:2014-12-31

 

 

    习总书记湖北考察第六站

 

    鄂州市

 

    时间:2013年7月22日

 

    地点:鄂州杜山镇东港村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

 

    讲话要点: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粮安天下安。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酷暑,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考察。那个下午,田间温度高达40℃以上,总书记不戴帽子,不打伞,走上田埂,蹲下身子,拨开禾苗察看分蘖情况。

 

    听说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负责培育的红莲型杂交稻良种累计推广亿亩以上,总书记殷殷寄语:“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各位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一年多来,湖北和朱英国院士团队在殷实国家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着力点又在哪里?

 

    现场回访

 

    “候鸟”之旅 攻克超级稻珞优8号

 

    隆冬时节,踏进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村育种基地,只留下一片片收割后枯黄的稻茬。稻茬在凛冽寒风中坚定地挺立,似乎在昭示收获时节谷粒饱满的盛况。

 

    这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有131亩水稻实验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此进行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等多项研究。“每年冬天,这里就闲下来了”,东港村党支部副书记潘际云告诉记者,每年春夏之际,朱院士和他的队伍留在鄂州协作攻关;秋风乍起,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南繁育种,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

 

    院士艰辛的“候鸟”之旅,让潘际云和村民们深深折服。“‘常言道,种好一半粮’,这粮食要丰收,种子最关键。现在农村都是妇女老人种地,很需要机械化、高产、安全的品种。”

 

    东港村村民苏春香在基地打工,选种、插秧、除草,全程见证稻穗成长,赞不绝口,“以前自己种田,一亩顶多收个1200斤,遇到虫害就不好说了,这试验田里的品种能收1600斤,还抗病,化肥施得少,农药打得少。”

 

    朱英国的育种并没有因为冬闲而闲着。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忙碌的朱英国,他正在进行红莲型杂交稻新品种研究。“总书记到来时,田间温度达40℃以上,总书记不戴帽子,不打伞,下车直接来到田间。”对这些细节,朱英国仍记忆犹新,“总书记问得很细致,嘱咐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让我们非常鼓舞。”

 

    朱英国表示,首先要创新育种,农业上的核心技术要自己创造。当时总书记在田间拿着的水稻,就是朱英国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良种——珞优8号,能抗稻瘟病、稻飞虱,耐高温。一年后的今天,这个品种的试种区域已经拓展到中南五省。“新品种珞优10号正接受良种评定,明年将大面积推广。”朱英国欣喜地说。

 

    实践探索

 

    系列杂交稻惠及5亿人

 

    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创新育种先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朱英国团队通过审定、认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达20个,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的推广模式,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惠及5亿人口。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朱英国育种,一直坚持往“高产、优质、广适、高效”方向——除了保证大面积高产,还要兼顾碾米、食味、营养、卫生、储藏等品质;除了抗虫抗病性强,还要适应我国的气候环境,甚至要适应东南亚等国外的环境。

 

    朱英国团队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其中,珞优8号被认定为超级稻,连续8年是湖北主推品种,连续5年是长江流域主推品种。目前,珞优8号超级稻已累计推广2300万亩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300-400万亩,其中湖北每年达100万亩左右。“珞优8号作为一种中稻,为湖北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湖北3000万亩水稻,其中2000万亩左右为中稻,平均亩产为608公斤,但珞优8号的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左右。

 

    难能可贵的是,珞优8号还是优质稻,达到国家二级水稻优质米标准。“目前我国超级稻达到国际二级优质米标准的非常少。”朱英国说。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如何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更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如何让水稻突破高产以及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朱英国认为,这些仍然是科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武汉大学以朱英国院士为首,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依托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开展杂交水稻协同创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作用,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朱英国表示,一定加快杂交水稻种植创新的步伐,保证我国杂交水稻走在国际前列。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