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程绩 时间:2015-03-07
陈君石,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边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另一边是“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的创办人,这让他能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官民双重背景。他针砭时弊,认为很多老百姓恐慌的“食品安全”问题纯属误读;他又老骥伏枥,正在做权威的第三方平台给公众普及营养和健康知识。
做第三方权威平台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创建于2014年7月21日,陈君石说自己准备了3年,“我一直就想建立一个食品营养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目标就是要做成一个独立的交流平台。”
过去,陈君石一直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上发表对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问题的看法,“我一直感觉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需求。为此,我一直认为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利用互联网来传播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科学信息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有益的举措。”
什么是真正的第三方平台?陈君石的解释是,真正的第三方不属于任何机构的,是独立的分享交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一定是以科学家为基础,由他们来独立发表意见。这些科学家不代表某一个单位,而且是很多科学家——这就是独立的民间第三方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像南非、拉美都有,我们现在不是一个也没有,但是真正能够产生很大影响力的、具有权威性的,现在还确实没有。”陈君石说。
“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
陈君石认为,纵观近几年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近七成都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的违法或过量使用而导致的问题。
比如北京烤鸭皮中存在对人的致癌物(还不止一种,统称为多环芳烃),但它只在烤鸭皮里有,烤鸭肉里没有,而且在烤鸭皮里含量很低,人们并不天天吃烤鸭,因此这些致癌物对人不构成危害,吃烤鸭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
陈君石表示,并非所有的食品出了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有很多是纯粹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中也只有极少数的会影响消费者健康。如果把所有的食品质量问题都算作是食品安全问题,那无形中就大大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
一边是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能吃什么”,一边是食品安全行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可控。形成这样的反差,原因何在?陈君石认为是专家掌握的信息与公众了解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发达国家也有,但远远没有我国那么严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相当薄弱,一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主要是在业内,二是与公众交流的信息平台零星而且力量薄弱。
问题根源在生产结构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陈君石拿河南的养猪户举例:河南一个省260万户养猪户、全国50万食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个体的、分散的,规模太小了。没有规模化的生产就不可能规范化,更谈不上标准化。如果我们没有一亿多的农户了,只有一千万了,甚至于更少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结构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观点和陈君石不谋而合,他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症结在企业小、散、乱,“很多食品生产企业都是小、散、乱,很多企业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食品企业的并购、联盟,会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提高。”
根据官方数字,我国现有食品生产经营者1088万家,包括餐馆、生产、流通,陈君石认为,如果这些都要监管,需要多少监督员?我国现有50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小企业。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