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14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建议中指出,近年来,德国工业4.0在我国影响很大,加上《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的推进,少数地区和企业存在盲目跟风的苗头。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机器换人’,这恐怕是不合适的。”李培根认为,在此种号召下,企业很容易超出自身的发展阶段实施智能化或自动化。同时,这个口号也容易导致对人的作用的忽视。这种情况对于国家智能制造的推进乃至工业化进程并无好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到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提到了“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等。
“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李培根认为,未来应把智能制造的供给侧作为实施重点。企业建立智能制造系统,需要一些基础的软、硬件系统。比如,高端数控系统、传感器等硬件以及智能设计、工艺过程仿真等软件。这些也可以叫作智能制造的“使能工具”。“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最重要体现也在于此。”
“今后我国智能制造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但智能制造使能工具的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李培根指出,为此,很多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时不得不采用国外的软、硬件乃至解决方案。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个问题,企业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和工厂时,将形成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强烈依赖。
为此,李培根建议,政府在推进智能制造时,加强在智能制造“使能工具”方面的战略部署和研发支持,从智能制造供给侧发力。具体到实践中,可通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以及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等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