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强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5/26
蹚落草叶上的露珠、踏过小路的泥泞,初夏的清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等一行人来到贵州山区石阡县瓮堡村的一座茶园,这里是贵州省茶叶病害防控示范区。
“以虫治虫、茶草联防、农艺管控……在农药、化肥之外,让近700万亩茶园,染绿贵州大山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措施加起来统称为‘集成防控’。”宋宝安院士的助手、贵州大学教授陈卓说,宋宝安院士根据多年植保经验,针对茶叶生产安全,提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现代植保理念。
据统计,截至2015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达689.2万亩,居全国第一。为了对茶树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有个“摸底”,宋宝安团队时常和贵州省农委、省茶产业办等单位前往深山的茶园调研、探看。
农药都超标了,还防不住病?
“今年早春全省大面积低温阴雨,有些中高海拔茶区大面积发生茶圆赤星病、茶白星病等茶树病害,个别茶区病害发生率几乎达100%。”陈卓说,情况很严重,如果防治技术不当,不仅防效差,茶叶还会农药残留超标,成为打不开市场的“农药茶”。
怎么治住它们?
宋宝安带领着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从两种病害的鉴定、发生及为害规律入手,进行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绿色农药的室内筛选、新药剂和新剂型的研制、田间小区试验和集成示范等系统研究,总结出效果较好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今年4月开始,他们在石阡县安排了面积约1000亩的4个试验示范点。
随着贵州茶产业规模的扩大,茶叶生产上的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内在品质和农药残留量。一方面,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茶树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单产水平比较低、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特别是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提高茶叶单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不当更是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致命打击。
“贵州茶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好茶叶安全生产的生态战、质量战。” 宋宝安说,“科技工作者对茶树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研究工作永远在路上。”
重塑系统,诱虫板、杀虫灯是初级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没闲着,在全省18县(市)30个茶园部署了40个试验示范点,开展生态调控、农艺防控、物理诱控、生物源农药和绿色农药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与集成应用。”陈卓提到的“集成”是一个大系统,包括茶叶还包括茶园。
“诱杀害虫的黄板、绿板、太阳能杀虫灯,那是病虫害防控的初级水平,”陈卓说,“我们的研究要保障茶叶品质、产量,还要保障茶园的生态安全。”
2011年至今,在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省茶办和省农委茶树病虫害防治专项等支持下,宋宝安和团队开展了多项创新与集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多项集成配套防控技术措施,将生态防控、农艺措施、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结合起来,并开展示范推广,构建或重塑茶园生态系统。
他们开展了“茶—草”等模式的研究,将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紫云英和三叶草等肥植物引入茶园,在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控制杂草、替代草甘膦使用的同时,构建瓢虫、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等茶园生态系统,实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目标。该技术已在湄潭、凤冈、石阡、普安、都匀、花溪久安等地得到示范应用。2015年,他们在都匀市摆忙乡坪阳村都匀毛尖基地、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等茶叶园区,开展捕食螨控制害虫技术研究,捕食螨害虫释放比为1∶4,投放后第8天茶棍蓟马防治防效达52.7%。
在石阡县本庄茶园基地现场,宋宝安团队试验示范的海洋生物农药氨基寡糖免疫透抗、长效和速效控制病原菌的绿色农药协同施用的防治技术,以及同时强化茶树修剪和采摘技术等,其茶树长势、抽发出的新枝嫩芽,明显优于对照。同行的省植保专家介绍,经该协同防治技术的处理,茶圆赤星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
茶山是贵州茶区农民希望。宋宝安团队加紧开展创新集成研究,着力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他们与各级农技部门和企业等合作,已在茶叶主产区和病虫害重发区的石阡、凤冈、湄潭、都匀、贵定、丹寨、雷山等19个县(市)建立起茶叶主要病虫害防控示范区。下一步,他们将扩大示范应用面积达20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达10万亩,为贵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