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何继善:“我在这里当了25年学生”

来源:中国工程院   发表时间:2019-05-31

【 字号   】

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31

 

何继善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

 

    初访何继善时,他身着白色衬衫,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从容自若。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极富穿透力。两鬓斑白的老先生,依旧风度翩翩。

 

    何继善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25年来,从建院之初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到如今凝聚了一支工程科技精英队伍,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创新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为地球“把脉”

 

    “1994年我当选为院士,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对我学术成就的肯定。”在何继善看来,院士这个称号很纯粹。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用物理的方法探测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分布范围。”何继善一直致力于为地球“把脉”,创立了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重大理论方法。

 

    何继善回忆,最初美国学者提出利用变频法测量电化学活动性寻找金属矿,并制造出勘探仪器。但是,何继善发现,由于不同矿石之间极化率(表征电化学活动性的参数)差别很小,而变频法是非同步测量,导致该仪器测量误差较大。

 

    “如果有俩姐妹,身高只差1厘米,甚至更少,要比较两者的高矮,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地方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双频激电法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这样,不同的矿产资源就鉴别出来了。”何继善说。

 

    1985年,何继善凭借双频激电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基于该方法,地质部门在甘肃找到了金矿,在河北找到了银矿,在新疆发现了铅锌矿……在我国,它“测”出的矿产,价值就达2000亿元以上。

 

    “石油、矿产、天然气等,这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礼物,用绿色的方式勘测、开采和利用,既接受了礼物,又保持了绿水青山。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国家建设到了新的时期,对资源探测的要求更高,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也更大。”在何继善看来,当前能源自主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十几年前,何继善就开始关注页岩气。他发现,中国的页岩气储量可观,但大多深藏在崇山峻岭中,对探测和开采提出了很大挑战。“对付”复杂地形正是广域电磁法的“看家本领”。因此,广域电磁法被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广泛应用于页岩气资源勘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8年,广域电磁法获得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对广域电磁法的未来,何继善还有更多期待。他希望广域电磁法在长江下游油气攻关、雄安新区地热勘探开发、青海干热岩勘探开发、海洋资源勘探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担起战略咨询重任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这就要求每个院士不但要在自己的领域继续起带头作用,继续深入研究,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在宏观决策咨询方面的素养能力,参与或主持相应的咨询工作。”何继善说。

 

    2008年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中国南部。中国工程院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领域院士到受灾地区调研,并向国家提出对策建议。

 

    “当时,我在长沙接待了李立浧院士等人,他们在冰灾现场就电网防冰减灾情况进行了勘查研究。”何继善回忆,“正是因为在防冰体系构建、融除冰手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优化了技术,自2008年冰灾后,我国电网防御冰灾的整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工程院始终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以支撑国家工程科技领域重大战略决策为目标,把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工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建设一流思想库平台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为我国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性、全局性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2013年,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启动并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起草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研究报告。这是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目标所提出来的国家战略报告。

 

    “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我们每一位院士都很重视战略咨询素质的培养,也誓为国家承担起这份责任。”何继善坚定地说。

 

    永远不会毕业的“学校”

 

    “中国工程院是我的学校,在这里我当了25年的学生,未来也会一直学习下去,永远不会毕业。”在何继善心目中,中国工程院始终是自己学习的地方。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何继善接触了很多优秀的顶级工程科技专家。“特别是‘学校’会经常组织我们到很多国家的超大型工程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何继善说,“工程现场不限研究领域,如此宝贵的机会让我收获很大。”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何继善曾多次到三峡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及调查研究。

 

    三峡工程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工程建设后整体环境修复的问题。针对三峡工程环境修复问题,中国工程院设立了关于三峡工程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研究的咨询项目,由何继善担任组长,对三峡工程库区及其上游(包括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调研后,何继善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工程是一个综合体。

 

    三峡工程建成后,会引起局部气候变化、上游水流减缓等一系列问题。“任何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设,一定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在建设大型工程时,要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进行总体设计和预算。”何继善说,“一个工程的建立肯定是在破坏旧平衡的基础上建立新平衡,且新平衡必须优于旧平衡,这个工程才算成功。”

 

    他总结出工程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和谐。“这样,工程建好了,老百姓乐于接受,自然社会和谐。”

 

    “这是‘学校’教给我的。”何继善笑着说。

 

    原文: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5/346433.s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