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3
■本报见习记者 刘如楠
“在城市规模和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多的水电量和土地就可以生存发展。我们希望能通过‘城市大脑’来优化城市公共资源的使用,寻找支撑社会发展的资源平衡点。”近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题为“‘城市大脑’:城市从电气化到数字化”的报告中表示。
他提到,传统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常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如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00万,对于在途车辆,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准确计算。而杭州“城市大脑”发现,在平峰、不堵车时,杭州市道路上只有20万辆机动车行驶,在高峰期,数量仅仅增加了约10万辆。后来,对其他城市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比例,即高峰期在途车辆约为机动车保有量的10%。
“解决10万辆车的交通问题和解决300万辆车的交通问题,所需的资源配置和方案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出现修了这么多路交通仍然拥堵的现象。”他说。
除交通系统外,电力系统的浪费现象也很常见。一项研究发现,很多高档酒店一般按照8千瓦/平方米配置电力,而实际所需电力不超过1.5千瓦/平方米。王坚表示,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由于没有前期准确的研究数据做支撑,城市资源浪费巨大。
为了寻找支撑社会发展的资源平衡点,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城市大脑”,利用基于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的机器智能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探索数据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王坚认为,“大家对数据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看来很多被称为数据的东西其实都是信息。”他以美国一家私营公司为例介绍,这家公司本身的在轨卫星有300颗,相当于全世界在轨卫星的1/10。这家公司曾利用卫星拍摄了全球的储油罐,根据其在阳光下形成的阴影,推测整个储油厂的储油量,并连续记录。
“此前,大家对资源量的了解基于纸面上的计算,这家公司使大家对数据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据。而依靠这样的数据进行原油预测,可能比传统意义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得到的还要准确。”他说。
此外,“城市大脑”以中枢系统为核心,各个部门的系统和各个区县的平台可以通过中枢系统完成协同,不需要改变原有数据结构。
王坚曾打比方说,“城市大脑”好比给城市装上了一个CPU,传统智慧城市则像是城市装上了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局部看起来可用,但本质是没有“智商”的,无法与其他部分联动,而“城市大脑”可以实现协同、交互。
“城市大脑”的运转使杭州市在全国大中城市“堵城”排行榜中,从前三降至30名以外。王坚表示,目前“城市大脑”还可围绕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旅游10秒找空房等场景进一步优化,全面推动新场景设计研发。
《中国科学报》 (2020-12-03 第4版 综合)
原文: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2/35923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