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邱中建:最美风景看不够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8-08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陆琦 时间:2013-08-05

 

 

    “夕阳西下的时候,看见呼啸喷涌的天然气,像天上的彩虹一样,令人心旷神怡、热血沸腾。”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眼中,这是最美的风景,一辈子看不够。

 

    从大庆油田的发现到渤海湾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的提出,从推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到克拉2号大气田的发现,而今他正为国家能源战略出谋划策……谈起油气,80岁高龄的邱中建充满深情。

 

    实践,丰富理论的源泉

 

    油气勘探是一门实践学科,很多找油的先辈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寻找到油气的,邱中建也不例外。

 

    1957年,24岁的邱中建被任命为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116队)队长兼地质师,带队打前站,奔赴松辽盆地开展含油气综合研究及远景评价工作。

 

    松辽盆地有没有油?按照经典的海相地层才能生成大量油气的石油地质理论,确实让人悲观。海相地层埋藏太深和构造运动较为频繁的中国,是科学判定的“贫油国”。

 

    老一辈地质学家翁文波、张文佑、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等都提出过陆相地层能生油的理论,但都认为这些地方仅能生成少量的油。直到1957年,潘钟祥发表文章提出陆相地层不仅能生油,而且能生成大量油的理论。

 

    客观地看,松辽盆地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没有影响邱中建和他带领的116队。这里有没有油,他们必须给出一个清晰的判定。

 

    邱中建回忆,东北的雨季,野外道路泥泞,不便行走,他们背负标本,徒步赶路;入夜在老乡家整理资料,蚊子、臭虫一齐袭来。

 

    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我们真正观察到全国一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松辽平原广泛存在。”经过一年的努力,邱中建在其执笔的《116地质研究队年度总结报告》中指出,松辽盆地是一个含油远景非常好的地区,应尽快加大勘探工作,尽早进行基准井钻探。

 

    而真正确定基准井,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邱中建清楚记得,打基准井时,尤其钻探松基3井时,分歧较大。

 

    后来,经过原地质部物探资料的多轮研究和原石油部、原地质部两大系统技术人员的反复讨论协商,最后决定钻在大同镇长垣高台子构造上。这里成为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松基3井发现油砂以后,赵声振、邱中建、蒋学明三人组成的原石油部工作组被派往松基3井现场蹲点,承担射孔试油工作。在井场工作了四个多月,他们与钻井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9年9月26日,国庆10周年前四天,松基3井喷油了,“大庆油田”诞生了。那一刻,邱中建与同事们热泪盈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大庆油田发现后,相继找到的胜利、大港、辽河三大油田等,都证明了“陆相地层不仅能生油,而且能生成大量的油”。而作为发现大庆油田的功臣之一,邱中建是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杰出践行者。

 

    参与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仅仅是邱中建勘探之路的开头。随后他到胜利,再到四川,直接参与发现或评价了胜坨和威远等油气田,连续打了十年“石油大会战”。

 

    求真,对科学的尊重

 

    科学家必须内心执著和坚持真相,这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科学家尊严的最好诠释。邱中建就是这样一位执著于真理的科学家。

 

    1956年至1957年,邱中建连续在《石油工业通讯》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指出当时苏联专家提倡的石油勘探程序中的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起一场全国石油地质界关于勘探程序与对策的大讨论。后续的一些重要讨论意见逐步形成我国实行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式。

 

    1972年,邱中建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继续进行他朝思暮想的石油勘探研究工作。此时,渤海湾盆地勘探评价进展缓慢,在有些区块探井甚至比开发井还多,但仍然不得要领。时任石油勘探研究院渤海湾盆地研究组组长的邱中建,带领团队重点解剖了渤海湾盆地5个典型断裂构造带,首次系统提出了渤海湾复式油气聚集理论,补充和丰富了只重视断层断块的勘探理念,使勘探工作进入面向全局、面向整体的新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卖资源就是卖国主义”的质疑,邱中建仍坚持系统学习和考察国外油气资源评价过程,组织并参与了珠江口盆地资源评价,为我国海洋石油首次对外合作取得成功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合作,相继发现了流花、惠州等一批大中型油田。

 

    在此基础上,邱中建、龚再升等系统总结的资源评价方法迅速在我国传播并得到推广应用。之后,他们还在辽东湾组织自营勘探,发现了绥中、锦州等一批大中型油田。

 

    邱中建坚信:“我们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民族,自主创新一定会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激情,60年坚持的动力

 

    用一个甲子的岁月为祖国找油,是邱中建一生的梦想。

 

    以塔里木石油会战为例,科学家走一步就碰到一个困难,遇到的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激情是做不到的。”

 

    邱中建清晰地记得,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凹陷,他们经历了多次挫折。

 

    “打成克拉2井、发现克拉气田,是失败了好几口井之后发生的事。”邱中建回忆说,“其中一口是东秋5井,打了两年,花了1亿多元。打得极不顺利,最后钻井艰难打成,结果打出来的只有水。”

 

    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邱中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终于发现了大面积的天然气富集区和克拉2号大型气田,奠定了“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克拉2号大型气田发现后,根据该气田形成时间较晚、受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影响很大的特点,邱中建通过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同志交流,提出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应该重视类似的“晚期成藏”问题,对后续勘探产生重要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邱中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孜孜以求。

 

    如今,退出一线的邱中建并没有停止找油气的步伐。他从勘探开发前线转入后方决策支持研究,积极参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咨询,为国家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提出了一系列参考和决策建议。

 

    “简单概括这一生,两个字是‘找油’,三个字就是‘找油气’。”邱中建坚定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找油这条路,永不后悔。”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