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季国标:一生为百姓作霓裳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8-26

【 字号   】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袁于飞 时间:2013-08-18

 

 

    他与他的同事解决了新中国几亿人的穿衣问题,为新中国的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奋斗了五十多年,年近八旬仍在努力地工作。他就是我国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季国标。

 

    8月13日,在位于长安街王府井附近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在的大楼,记者没能见到这位老先生。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告诉记者:“季老现在双目几乎失明,刚做了支气管手术,说话也费力了。他的一生,献给了化纤事业。1958年,我国化纤年产才0.3万吨,仅占世界的0.1%。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至2012年已发展到3792万吨,约占全球化纤总量的68%,技术和产品的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

 

    化学纤维解决了几亿人的穿衣难题

 

    1949年,季国标以优异的成绩从辅仁中学毕业。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年后,他转到纺织工程系,从此与纺织结缘。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穿衣是大问题。为了先让大家吃饱饭,当时棉花种植面积仅占全国农田的3.9%,产量也不高,人均消费的棉花只有一斤六两。棉衣、棉被当时都是紧缺物。

 

    为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1954年前后,国家决定创建化纤工业。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派去国外考察的一批技术骨干,掰着手指跟他们讲:“中国有6亿人口,可是耕地太少。现在老百姓有的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看看有没有先进的技术能引进。”

 

    季国标在青岛印染厂实习工作两年后,被派去东德学习化纤工业先进技术。在东德,季国标学的是人造纤维。到了60年代,国家要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纤维,他又被派到英国去实习。归来后,国家先后任命他做了保定人造丝厂、南京化纤厂、兰州石油化工厂、江苏仪征化纤联合厂等4个不同种类化纤厂的技术总指挥。

 

    此后的几十余载,季国标都将自己的心血、知识和经验献给了化纤事业。80年代,用化纤生产的“的确良”衣服成为时髦的东西。到1983年,我国化学纤维的产量大大提高。于是,商务部取消了在全国使用多年的布票。至此,中国几亿人的穿衣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季国标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在逆境中把全部心血注入化纤事业

 

    新中国的化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非一帆风顺。季国标的人生,也随之浮沉。

 

    季国标在保定工作时,因在困难时期,吃不饱饭,靠采野菜补充,他的孩子生下来时只有3斤重。

 

    在南京化纤厂,他不知疲倦地抓设备调试、技术培训、操作练兵,终因过度劳累,以至肝炎发作,过了急性期还毫不在意,直到生产线投产成功才被原纺织部部长钱之光发现并安排治疗。

 

    在兰州石油化工厂,由于季国标主持了从外国进口腈纶装置工作,并负责技术和对外合作,文革时期被打成了“反动技术权威”,受到批斗。那时季国标得了中耳炎,耳朵淌脓水,不能去看病,导致左耳膜穿孔。外国专家撤走后,季国标才被“解放”,工厂建设、生产的担子就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和其他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试车、调整、培训,终于投产一次成功,产品的部分技术指标还超过了英国。

 

    季国标由于“文革”时被下放劳动,长期接触对眼睛有毒性的化学品,因此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神经萎缩,右眼里还插了根管子,再加上耳朵不好,体弱多病,大夫和爱人常常劝他休息,可是只要他身体勉强能干时他依然要干,还常作报告、写文章,参加科技活动,支持化纤纺织的发展。

 

    季国标主管上海石化腈纶项目时,就住在工厂的车间里。有一次因过度疲劳发烧,白血球降到2000,才被厂长安排去医院住院。经过他的努力,腈纶厂克服了设计制造和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和困难,顺利运行。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