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吴明珠:把甜美的事业写在大地上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8-28

【 字号   】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李禾 时间:2013-08-25

 

 

    

    科技追梦人

 

 

    

    8月9日,在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并不多,因为两小时后,她负责的“甜瓜单倍体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研究”项目专家验收会就要召开了,83岁的吴明珠还在修改汇报材料……

 

 

    

    吴明珠,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54年到中央农村工作部,1955年自愿要求到新疆吐鲁番地区工作。她主持选育经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推广面积覆盖全疆主要商品瓜区80%。在国内率先应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等常规育种,并与现代辐照育种、航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结合,构建了国内领先的西瓜、甜瓜育种技术平台。在世界上首先转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哈密瓜型自交系,并建立起无土栽培体系,使哈密瓜摆脱气候、地域和季节限制,成功“南移东进”,种植区域扩展到海南、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区。

 

 

    

    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在武汉长大的吴明珠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1955年,新疆到中央要干部,得知这一消息,她立即向领导表明心愿,要求到祖国西北边陲工作。“我有为事业和边疆贡献终身的愿望,也有这个信心。”吴明珠说。

 

 

    

    到新疆后,她先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但这不合乎她的心愿。她借下乡的机会来到鄯善县,当时鄯善是吐鲁番地区最贫困的地方,但吴明珠把根扎在了这里。经多次恳求,1956年吴明珠终于调到了鄯善县农技站,在火焰山脚下开始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西瓜、甜瓜育种事业。

 

 

    

    育种是一项艰苦的连续性工作,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收集地方品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疆,哈密瓜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自然生长状态,吴明珠想在偌大的哈密瓜产区收集到足够理想的地方品种,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从1958年开始,她长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带着一壶水一块馕,在风沙烈日下四处打听哪里的瓜好。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好品种,无论多远,她都亲自去看,然后自己掏钱买回瓜种。因此,每到瓜熟时,她的工资很快就用完。

 

 

    

    “有一次听老乡说,有种叫阿依斯汉可可奇的瓜,品质特别好。这就是后来在香港市场畅销的红心脆,传说一个瓜能换一块手表。”吴明珠听说鄯善底坎儿乡瓜的品质特别好,可能会有阿依斯汉可可奇,就跟同事去收集。

 

 

    

    从农技站到底坎儿乡要走几百里,夏季的火焰山,寸草不生,在烈日下就像烧着了似的。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烫得连毛驴都不敢下蹄子。吴明珠他们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大戈壁的夜晚有很多狼群,非常危险。幸好路上有个烧窑的,他们就跟烧窑老乡借了条毡毯,在露天地里睡了一夜。

 

 

    

    在走了近三天后,吴明珠终于在底坎儿乡找到了一个阿依斯汉可可奇,不光收了种子,还发现了另一种叫巴登的瓜,风味特别好。“我们抱了一个很大的巴登瓜回来。”吴明珠乐呵呵地回忆道。

 

 

    

    直到1962年年底,在同事帮助下,吴明珠把吐鲁番地区所属三县的所有农家品种收全,并从100多份材料中观察整理出44个地方品种和1份野生甜瓜。接着,她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特别是红心脆,远销香港长达30年不衰。这些品种也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而吴明珠所做的这些基本工作,为新疆甜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她也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辛勤培育为了让瓜农致富

 

 

    

    吴明珠会说一口流利的维语,维族老乡还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维族名字“阿依木汗”。这是“月亮姑娘”的意思,夸她有金子一般的心肠。

 

 

    

    吴明珠跟维族老乡感情特别好。她一到鄯善就住进维族老乡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刚开始,吴明珠没有种过瓜,有经验的摩沙大爷就手把手教她。她还跟摩沙大爷一起搞了块试验田,按照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千分之一的硼酸浸种、催芽,结果苗出得又早又壮,附近的乡亲们都来参观学习。

 

 

    

    “后来,我要在哪块地上搞试验,乡亲们都支持我。当时哪里有什么科研经费,都是乡亲们出的地、种子和肥料。”吴明珠说。

 

 

    

    通常育一个品种需要经历8—10代,数年时间。为了尽快培育出好瓜,让乡亲们增收致富,吴明珠全身心投入到育种中。每天早上不到7点,她就来到瓜地,跪在地上给花一朵朵授粉,晚上10点多才回去。烈日下的火焰山,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炎热和劳累让有的年轻人都中暑了,但吴明珠五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就像在炼丹炉里炼就了一身钢筋铁骨。

 

 

    

    吴明珠的辛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由于甜瓜品种更新,提高了商品瓜品质、抗病性和耐运性,延长了优质瓜的供应期,很多瓜农种瓜致富了。在鄯善、吐鲁番一带,涌现出了一批甜瓜致富村。

 

 

    

    吴明珠先后取得国家各部委和自治区科技成果32项,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她还荣获过“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对家人有悔恨,对事业没遗憾

 

 

    

    吴明珠在事业上收获良多,但她付出的更多。

 

 

    

    她怀第一个孩子时,正在火焰山中间的吐峪沟蹲点。走廊上的温度计都到了50摄氏度,吴明珠晚上还要点蜡烛整理材料。怕蜡烛热化了,必须把它放在水盆里。怀孕反应厉害,吴明珠瘦得只剩70多斤,照样骑毛驴过大戈壁。中午太热,只得坐在水渠边,把双脚泡在水里……孩子生下来不到3个月,便让母亲带回老家抚养。由于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与她感情比较疏远,管舅妈叫妈妈……

 

 

    

    不过,吴明珠说,她这辈子最悔恨的事情是没有照顾好她的丈夫杨其祐。杨其祐是北京农大小麦专家蔡旭的研究生。在那个时代,研究生可谓是凤毛麟角。杨其祐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科院,但这时吴明珠已经到了新疆。

 

 

    

    吴明珠给杨其祐写信道:“我爱上了戈壁滩上的太阳,爱上了鄯善的瓜……你不来新疆,我也不回来……”为了跟吴明珠团聚,杨其祐主动放弃北京的工作,来到新疆大学任教,随后又申请调到鄯善县。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杨其祐常常冲点苞米花当顿饭,喝点酱油汤当菜。而吴明珠一下乡就一个多月,也没有时间照顾他,长期营养欠缺,为杨其祐的胃病留下了隐患。

 

 

    

    1982年,为了照顾孩子,杨其祐调回江苏省农科院工作,在一次出差中患胃穿孔,动手术时发现了癌变。组织上建议吴明珠调回南京,可吴明珠放不下她的西甜瓜事业,没有离开。

 

 

    

    1985年年底,杨其祐癌细胞扩散,胃癌晚期,吴明珠在医院里陪护了半年。“为了他的病,我看了很多很多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杨其祐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回到了新疆农科院,很快到海南岛基地工作。“从那以后,我更发奋工作,每年搞三季育种,吐鲁番、海南岛两头跑。我要把老杨的那一份工作也完成了才对得起他。”吴明珠说,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干出两个人的成绩,她做到了。因此,她心里有悔恨,但没有遗憾。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