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金国藩:清华一甲子 桃李天下芳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9-17

【 字号   】

    ——记2013年“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金国藩院士

 

    记者 刘蔚如

 

    图为金国藩近照。

 

    早上8点多,金国藩像往常一样来到他位于9003大楼3层的办公室,今天系里有一场学术报告,他要趁报告开始前与报告人做个交流。这是他又一个忙碌一天的开始。

 

    年逾八十的金国藩,不仅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更是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着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始终探索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来到清华工作了整整61年之际,他荣获了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我很高兴”,金国藩说,“60多年的工作得到认可,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骄傲的事情。”

 

    服从需要 结缘光学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金国藩形容自己前十几年的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的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非常喜好,经常将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行装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金国藩留校任教了。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金国藩来到清华大学机械系,从此开始了与清华园的不解之缘。

 

 

    初到清华园,适逢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工程建设人才,学校大量招收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师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金国藩被分配教“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由于使用苏联教材,讲前面部分的时候竟不知后面部分的内容,金国藩只能边学边教。两年之后,随着学生们技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需要,金国藩又被分配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他只得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了半年,回来后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一讲就是5年。这期间,金国藩还被任命为金属切削实验室副主任,他尽全力开设了金属切削原理的实验,以及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实验,并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向切削力测力仪。此后,金国藩又被调往新成立的陀螺仪器专业讲授“航空仪表与传感器”。

 

    1965年,金国藩再次服从需要,从陀螺仪器教研组调往光学仪器教研组,任国防工办下达的“劈锥测量机”研制任务的课题负责人。这次调动,让金国藩从此与光学结缘,在这个领域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50年。

 

    每次转变,金国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至今想起来,他仍会摇着头说:“压力大极了。”但他并不畏惧,而是团结组里的其他教师们一块儿迎难而上。在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劈锥测量机”的研制过程中,对光学一窍不通的金国藩从零学起,带领青年教师们查阅资料,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自己动手改造和研制试验设备,到工厂亲自加工……196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试制成功,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本也远远低于从国外购买1台测量机的价格,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回顾自己走上光学研究的道路,金国藩这样说。

 

    严格要求 倾心育人

 

    “金老师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很严格。”这大概是金国藩的学生们的一点共识。在金国藩的学生中,有因不努力不能达到要求被劝导退学的,有预答辩不合格被延期的,有书面或口头报告达不到要求开题报告不予通过的。从研究选题到实验设计,从发表论文到学位论文答辩,金国藩都亲自指导,毫不放松要求,数值模拟结果需尽量经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必须可靠并能重复,发表论文需冲击高影响因子……

 

    “我不想培养书呆子,我希望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金国藩说。他认为对研究生来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仅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包括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因为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别人。”金国藩说。

 

    图为金国藩与学生在一起。

 

    在课题组的讨论会上,金国藩要求学生们都要做PPT,并进行演讲,还鼓励大家用英文交流,锻炼英文听说能力,对每位学生的报告,他则仔细记录,一一点评。“这种交互式的讨论会提高了我们的交流表达能力”,金国藩的学生王文陆说,“金老师对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金国藩的学生郑学哲还记得,在读博士的初期,自己想去开发测棉花色度的仪器,又担心导师要求自己专注于博士课题。没想到的是,金国藩却鼓励他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并告诉他博士课题固然重要,但实际的研发工作也是能力培养重要的一环。“对这样一位开明宽厚的师长,我想很多学生都是像我一样心存感激的,因为是他给了我们可以高飞的翅膀。”郑学哲说。

 

    60多年来,无论工作有多繁忙,金国藩从未离开过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至今仍在带研究生。他培养了我国光学仪器第一名博士生,有多名研究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学位论文的荣誉,先后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担任机械学院院长期间,金国藩更是努力为师生创造条件提高教学水平,他凭借自己的威望从国外的公司募集来资金,资助教师学术交流和学生科技活动。

 

    瞄准前沿 敢为人先

 

    “金先生常常教育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如果‘有所为,就要为人先’。他把研究目标定位在世界先进水平,要‘敢为人先’。”曾接替金国藩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教研室主任)的李达成、张书练、李岩回忆道,“他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扶持新思想、新动态的发展,有些在刚出现时显得很弱的新芽现在已发展成为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金国藩是我国光学仪器和光学信息处理、二元光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编写了国内唯一的《计算机制全息图》和《二元光学》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专利10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两次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金国藩总是对新的东西很有兴趣,他经常到美国光学学会网站上下载最新发表的论文阅读,还把一些相关的论文推荐给课题组的师生,每学期大家基本都能收到他推荐的几篇文章。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归来,金国藩也会把最新的学术动态、应该留意的科研方向等向课题组的师生们转达。有一次,郑学哲从国外回来,向金国藩汇报了自己正在国外从事的研究,他惊讶地发现,金国藩对他从事的研究方向非常了解,“我可以像跟同行交流一样跟他轻松地交流”,郑学哲说,“他还向我介绍了他的团队在纳米光学器件方面的研究和全息存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我看到了一个永远向前探索的学者”。

 

    金国藩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他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学术交流,有的教师出国交流期间,所负责的项目和指导的学生都由他亲自代劳,消除了青年教师出国交流的后顾之忧。有的教师遇到项目经费和人员的困难,他不仅提供自己的经费作为支持,还让自己的学生参与研究提供人力支持。对于这种种支持,张书练曾说:“金老师的态度鼓励我坚持课题研究,这对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科研突破口的年轻人多么重要!”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金国藩仍然没有打算闲下来,除了仍承担着国家863、973和国防预研等项目,活跃在科学前沿,他最关心的莫过于带动和帮助年轻人成长。他一方面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多方寻求合作,建成了数个实验平台,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给年轻人压担子、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课题的具体负责人,给他们以充足的平台和空间。他说:“趁现在还跑得动,我还想多做几件事,为系里多争取几个项目,为年轻人多创造些条件。”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金国藩铿锵的话语彰显着他的壮心不已。

 

    编辑:范丽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