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季国标:解决国人穿衣难的无锡人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1-22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14-01-19

 

    衣食住行里,穿衣人人关心。新中国成立初始,人均棉花产量仅1.6斤,合到人均只有7尺布,做不了一件成人衣服,更不够做一床被子。往往一家人,大哥的衣服穿旧了,补一补给二哥穿,轮到最小的一个,常常是满身补丁、洗得发白。所以民间流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顺口熘。

 

    棉花少,化纤代,但1958年我国的化纤产量只有0.3万吨,仅占世界产量的0.1%,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和我国化纤工业一起成长的,有我们无锡人季国标与他的同事们,经过近6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国人的穿衣难。

 

    立志解决国人穿衣难

 

    1932年3月1日,季国标生于无锡留芳声巷。父亲是一家小商店店员,收入微薄,家境清寒。

 

    1938年他进东林书院读小学,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无锡被日军占领,季国标亲身经历了被日军奴役的耻辱。最使他愤怒的是自己的胞姐被日军流弹打死,从此他的心中埋下了对日军的刻骨痛恨。

 

    他把国仇家恨化为刻苦读书的动力,从小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即考入辅仁中学。在中学里,不仅刻苦学习,而且积极投入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1949年中毕业,正迎来无锡解放,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到学校报到那天,他看到一名同学,因家里穷,光着身子,千里迢迢从西南坐火车来到上海。顿时,倍感酸楚,不觉想起了家乡无锡,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但眼中所见的,却是缺衣少穿的凄惨实景。他想:衣食住行,衣居首位,穿衣是个大问题。所以他选择攻读纺织染化系,立志要为国人解决穿衣问题。

 

    铭记总理的教导

 

    1951年院系调整,季国标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5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分配到青岛印染厂任技术员。他每天在生产车间上班12小时,和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季国标在大学学的是染化专业,毕业后正逢国家大力发展化纤工业。响应国家号召,季国标改行开始学习化学纤维专业知识。1955年被选派去国学习化纤技术,回国后,任保定化纤厂技术室主任,主管全厂技术工作。

 

    他在保定工作期间,正是国家最困难时期,人民群众吃不饱饭,靠采野菜补充,孩子生下来只有3斤重,但他没有一句怨言。他参与主持了我国第一条国产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设备鉴定,被评为保定化纤厂建厂功臣。

 

    1958年秋,国家化工、纺织两部组织专家考察团去日本考察化肥和化纤,由著名化学家侯榜任团长,季国标也在其中。出前夕,周总理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总理语重心长跟大家说:“我国有6亿人口,可是耕地太少,现在老百姓有的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派你们出去,看看有没有先进技术引进。”季国标把总理的教导牢牢铭记在心,鞭策自己要为祖国的化纤事业不懈努力、奋斗终生。

 

    一世做霓裳

 

    季国标一生为百姓做霓裳,为新中国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奋斗了近60年,一直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

 

    1963年到1965年,季国标南京化纤厂副总工程师,对该厂首次采用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粘胶纤维成套设备,成功纺出了优质人造纤维,被国家建委誉为自力更生建设“样板厂”,向全国推广。季国标日夜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由于过度疲劳,肝炎发作,忍住病痛不去医院治疗,直到化纤生产线投产成功,纺织部长钱之光来到厂里知道此后,敦促他去治疗,他才去医院。

 

    1965年,季国标调往兰州化纤厂参加筹建。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一家四口挤在招待所一个小房间里,由于房间实在太小,每天晚上加班,只在厕所过道上放个小桌子,借着昏暗的灯光,阅读研究相关资料,编写谈判提纲,起草合同初稿,天天忙到深夜。季国标完成了从英国引进成套设备的安装、调试、培训工人、生产运行。全厂掌握了这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取得了一次性试生产成功的佳绩,产品质量和产能达到和部分超过了英国同类工厂的水平。

 

    1978年,季国标参与筹建仪征化纤联合工厂。该厂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划引进的22个重点项目之一。他白天西装革履出入酒店参加国际谈判,晚上则穿起白汗衫,艰苦备战。

 

    由于他在每一次谈判中都能货比三家不吃亏,为国家节省了2000多万美元的购成本。仪征厂在我国化纤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实现了全国化纤产量翻番,仅涤纶产量一项就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至今也是世界特大型化纤企业之一。

 

    1981年,我国人均布匹占有量从1971年的7.2米提升到23.4米,人民的穿衣需求基本解决。因而,1983年11月22日商业部取消了在全国使用的布票,纺织品敞开供应。季国标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1983年,季国标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行政级别虽变了,但他仍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在楼道里无论遇见谁,都会微笑着打招呼。

 

    在纺工部20年,他主要精力就是把中建成化纤大国。1958年我国化纤产量才0.3万吨,仅占世界的0.1%,而2012年已达到3648万吨,约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69%,跃居世界第一,技术和产品的总体水平也达国际先进。而无锡人季国标正是我国化纤工业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军人。

 

    不忘故土情

 

    季国标为了这一缕缕轻盈的化纤丝,投入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应该得到的荣誉: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二等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仍逃脱不了“文革”的迫害,他被扣上“反动技术权威”的帽子,受到批斗。期间,他患中耳炎,耳朵淌脓水,却不能去看病,导致耳膜穿孔,影响听觉。下放车间劳动时,由于长期接触对眼睛有毒性的化学原料,患上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网膜萎缩,到了晚年几乎失明。耄耋之年,季国标因喉部经过两次手术,现在已经失语。胸部也动过手术,呼吸十分困难。住院期间,医生和家人都劝他好好休息,但他仍心系现代化纤发展,嘴不能说话,就用笔写。

 

    季老出生在无锡,但大学毕业后,一直奔赴在祖国各地。身虽远离家乡,但他的心始终忘不了故土,忘不了悠悠古运河和清清太湖水的滋养。2012年,季老获悉无锡要出版一部《无锡籍两院院士》一书,他带病满腔热情地写下了对家乡的寄语:“百年来,无锡是我国纺织工业最早的基地,为江苏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纺织工业在全国的定位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产量已占世界一半,目标要在 2020年建成世界纺织强国。期望无锡的纺织工业,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创建世界纺织强国的前列。”这是一位目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位中国化纤工程领域的巨人,对无锡家乡的期许。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