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袁隆平:大师胸怀,百姓心态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9-19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李继明 时间:2014-09-12

 

 

    在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周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刊发此文,以解读学生眼中袁隆平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旨在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精神风范。

 

    提起“杂交水稻之父”,人们就会想到“袁隆平”这个响彻中国、誉贯世界的名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用一生创新造福了人类。作为袁隆平的学生,以及研究生毕业后跟随袁隆平先生十年间朝夕相处的工作,让我在人生关键时期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

 

    超前高深的学术造诣

 

    凭借着对科学的矢志不渝、对学术的锲而不舍,袁隆平从一位普通的农校教师成长为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从中国农村走向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水稻科学史上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奇迹,甚至有人议论他能在文化水平不高的前提下成名,完全就是一个“幸运的农民科学家”。但我更愿意将这种幸运解读为他“幸运地”选择了对科学的矢志不渝和对学术的锲而不舍,而不是命运对他的偏袒。袁隆平的成长之路非但不平坦,反而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背景下步履蹒跚走过来的。

 

    记得在我1985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时,袁隆平老师拿出一本英文书 Heterosis(《杂种优势》),并给了我一本小英汉词典,要我限时翻译其中的Epistasis (上位性)一节。当时的我认为,这只是一道测试专业英语的简单考题,直到很多年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博士学位课程,更加系统、深入地结合分子生物学学习杂种优势机理时,才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道翻译题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意义。因为时隔20多年后,“上位性假说”仍然是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的热门课题。由此可见恩师的英文水平及专业造诣。

 

    还有一件发生在20多年前,却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初,袁隆平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就提出了建立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实验室的设想。当时分子育种概念在国外提出不久,在国内更鲜有人提及,学术刊物《分子育种》(Molecular Breeding)也是迟至1995年才开始出版发行。由此,同样可看到他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敏锐洞察力。

 

    袁隆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勤于学习思考,植物雄性不育的“洋葱公式”以及国外玉米杂种优势的成功利用使袁隆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思考并实践了利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研制杂交水稻。在恩师领军之下,经过中国水稻科学家长期的合作努力研究,终于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及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广采博取的科学追求

 

    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湖北的杂交水稻专家石明松及其他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对于第一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材料“农垦58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此同时,日本水稻科学家公布了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发现。恩师经过反复的思考论证,于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的“三段论”育种设想,两系杂交水稻研究通过申报纳入了国家“863”高科技研究计划,经过近10年协作组的刻苦攻关,终于在1995年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开始大面积生产应用。笔者作为国家“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项目攻关的参加者及项目秘书,有幸见证了两系杂交水稻全国协作攻关的早期历史。

 

    1981年,日本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思路,随之,国际水稻所于1989年提出了利用理想株型培育“超级稻”的设想。袁隆平对于国际水稻所超级稻材料进行考证和认真思考后,很快就提出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策略,即适合我国生态条件和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结合亚种间杂种优势来进一步提升我国杂交水稻的产量。近年的生产推广实践证明,我国的超级杂交水稻进一步发挥了水稻生理和遗传改良的潜力。

 

    野生稻在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过程中作为种质资源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利用范围愈来愈窄,重要作物种质资源流失日趋严重,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野生番茄有利基因的发现,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资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康奈尔大学合作研究亚洲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的有利QTL或基因的定位和利用。笔者有幸和肖金华博士一起具体执行该课题的合作研究,在袁隆平先生和康奈尔大学Steve Tanksley和Susan McCouch两位教授的指导下,经过近5年的研究,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提高产量的QTL,在非洲栽培稻中发现了一些改进稻米品质的数量遗传因子。这些合作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Genetics和Genome上。此后,在袁隆平具体指导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康奈尔大学合作,将已定位的野生稻高产等位基因成功转育进入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并由此培育出了超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

 

    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的贡献是巨大的,声誉也是极高的。但对于个人名誉,先生始终平实淡定、坚守本色。他总在各种场合将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归功于中国科学家的集体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把自己所得到的各项荣誉看作是集体的成就。当谈起“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谓时,袁隆平多次这样说:“我只是一个先行者。”

 

    2007年5月,笔者有幸亲历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会上,袁隆平被正式授予美国科学院院士证书,美国科学院院长及与会代表对他为全球粮食生产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他却认为这样高的荣誉不仅是给予他个人的,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群体的成就。这就是功成名就仍执着于田野,大功至伟始终平实淡定。

 

    求实严谨的优良学风

 

    袁隆平对于不符合科学理念的事情从不姑息、决不迁就,而是始终以一种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学术。正是对待学术的严谨为我国避免了许多损失。特别有三件事令人难忘。

 

    一是湖南“玉米稻”的生产推广。玉米稻的概念以及材料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至今还在尝试将玉米的C4基因转入到C3水稻中去以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但从生产推广而言,当时的“玉米稻”没有经过严格的产量试验以及品种审定,盲目大面积推广将会导致农民大规模的经济损失。所以袁隆平毫不犹豫向湖南省农业厅和媒体反映,发表了自己反对“玉米稻”生产推广应用的意见,避免了更大损失。

 

    二是“无融合生殖水稻84—15”的认定和推广。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值国家“863”计划项目“无融合生殖水稻”的研究攻关阶段,经过以袁隆平为首的专家组认真研究和鉴定,作出了“无融合生殖水稻84—15有待鉴定”的结论,保持了对科学的尊重与负责。这一论文尔后发表在无融合生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Apomixis Newsletter上。

 

    三是论文著作的严格把关。上世纪末,我和袁隆平先生合著了一篇杂交水稻的英文综述,发表在Plant Breeding Review 上。在写作过程中,他一再提醒我,在表述化学杀雄杂交水稻内容时须特别谨慎,因为这一早期杂交水稻技术因种种技术原因并未在中国长期生产应用。如果没有他的及时提醒,若处理不当,会对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产生误导。

 

    悉心育人的崇高师德

 

    受当时社会对农业科学不了解或具有偏见的影响,不少人以为农业科学没有其他学科“高深”,有不少年轻学生对投身农业科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袁隆平的执着理想、言传身教使我们做学生的完全改变了大学时期的人生观,最终成为了热衷于农业科技事业的著名科学家。

 

    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他总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记得在我1986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的3年中,他总是首先放手让我自己思考和设计研究课题,然后给予指正,大大提高了我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他依然经常帮助我解决一些研究中的问题。袁隆平早期在安江农校所培养的学生、助手及近年来所培养的博士生都颇有建树。他早年培养的7名硕士生,目前都活跃在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中。在国外的几位学生中,有的成为了国际机构中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有的成为了国际跨国公司的业务骨干,这些都与袁隆平先生的悉心育人密不可分。

 

    献身科学,矢志不渝;大师胸怀,百姓心态。在他身旁,耳濡目染,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平实的人格魅力。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