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报国心永远不会退役

来源:办公厅宣传处(新闻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8-07-27

【 字号   】

——记九十四岁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作者:帅元元 本报记者 鲁文帝    来源:中国军网    日期:2018年7月24日

 

 

    “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 这是前不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海军博物馆留下的笔墨。

 

    就是为了能够“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这位耄耋老人比他的老伙计“长征一号”更加寂静无声,隐姓埋名数十载。

 

    1924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的梦想便是当医生。无奈,当时偌大的中国竟没有一块可以给他安心读书之地,侵华日军飞机不断轰炸,路毁了、船没了、中学停办,年少的黄旭华一路求学来到桂林,“躲在山洞里,警报不解除,学校不开课。”

 

    战火纷飞中,饱受苦难的少年终于意识到,“医生可以救人,但不能救国。救国家,还得有飞机、军舰和大炮,我要造飞机造军舰。”1945年,黄旭华如愿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为自己新的航程打下根基。在同学推荐下,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党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党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尽为止,我也坚决做到。”

 

    上世纪50年代,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下定决心要研制核潜艇。“当时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的。”黄旭华每每回想起来都唏嘘不已,一没有人才,二没有知识,甚至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毛主席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

 

    核潜艇研制之初异常艰辛,但在黄旭华老人眼里却是满满的幸福回忆,“靠着算盘和计算尺起步,几千吨的大家伙里面藏着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为了一个数据,往往要动用几批人,用几天几夜的时间计算,算的一样才敢用,有一个不一样就得重来。”

 

    1970年12月26日,“长征一号”核潜艇顺利下水。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四国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在当时,世界上有10艘潜艇在试验或航行时沉没的年代,黄旭华院士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下艇,只为在第一线第一时间采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亲自参加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隐姓埋名30年,满头青丝已成白发,别离了父亲和二哥,再见90多岁的老母亲时,黄旭华眼中饱含泪水,“父母亲的理解和支持给了我巨大的宽慰,对党和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尽孝。”

 

    2013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承载着历史使命的“长征一号”核潜艇光荣退役,进入海军博物馆展出,标志着我国核潜艇从研制生产、使用管理到退役处置形成全寿命保障能力。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长征一号”退役了,而94岁的黄旭华依然在“服役”。每日,在放满了书籍资料的办公桌前,总能看到他和年轻科研人员探讨的身影。“只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的理想才叫理想,个人的前途才叫前途。”

 

    原文: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18-07/24/content_211609.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