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3 11:54:55 来源:央广网
朱高峰:我最喜欢的还是当一名工程师,尽管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想成为工程师,但是后来我做了这么多年,我自始至终就是一名工程师。
先生简介:朱高峰,1935年5月出生于上海,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晶体管60路载波系统工程,荣获工程界含金量最高奖——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通信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他还在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舍小我 为大家 国家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
朱高峰总说,我们这代人习惯了把国家放在个人意志之上。他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即是如此。如果时光倒转回到他17岁那年,是选择为实现儿时的科学家梦想、继续在清华学物理,还是应百废待兴的祖国所需、去苏联改学通信,他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1952年,朱高峰被选派至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从此和“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高峰:国家决定让我们学通信专业,那国家既然决定了,就这样了。
朱高峰在苏联留学期间
用手一米一米摸索出来的载波机
1958年,朱高峰学成归国。刚进入邮电部,年轻的他面前就出现了一座难以征服的“高峰”。作为电话重要组成部分的载波机,就像电话的大脑,是多路电话的必要传输设备。我国要建设第一条对称电缆60路载波系统,然而当时,我国仅有的几部载波机都来自英国和东欧国家,自己研发的难度不言而喻。
为了制作样机,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朱高峰带着技术人员在北京到石家庄300公里的线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一米一米地摸索,一走就是4年。
朱高峰:整个工程开始决定是北京到武汉,但是后来因为我们自己做没有经验,不可能一下把工程铺开,所以决定先在北京到石家庄这一段做试验。在这一段我们反复做试验,做了好几型的样机。
青年时期的朱高峰先生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在沿线河北的小山村里,凭全国粮票只能买到颜色发黑、含有沙土的白薯面,吃后整天嗓子发苦。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大量的试验后,团队终于研究出了长途线路上的性能损伤,1965年,样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但朱高峰自此再也不吃白薯。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中就有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这套系统的总设计师正是朱高峰。
朱高峰检查通信设备运行情况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没有丝毫停歇、又投身于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中。可从1800路到4380路,远不是几个数字这么简单。
朱高峰:这里边要采取一些系统措施来解决,不是理论上面。算算就能算出来的,还是需要经过试验、反复的试验来把它解决。因为1800路的话是每隔6公里1个站,要200多个站,如果做4380路的话,每隔3公里一个站,差不多要四五百个站。所以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同时我们在线路上面的失真等问题也可能出现,就是信号的变化比较多,要去矫正它就比较困难。
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频带宽、技术难度大,虽然叫“千路”,但其中有些技术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的水平。朱高峰带领团队采用预均衡预调节等先进技术,取得丰硕成果,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的通信技术封锁,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不过谈及当时遇到的困难,朱高峰却很淡然,说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就是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
朱高峰:作为我们技术人员来讲,你做的时候,发现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朱高峰检查通信设备运行情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一根电话线让中国与世界联通
作为技术专家,朱高峰的视野聚焦于一项项攻克阻碍通信发展的技术难题;而当他1982年任邮电部副部长后,发现提升我国通讯技术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全国的电话普及率。
朱高峰:当时国内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通信非常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我到部里来工作。1982年的时候,我们全国那时候大概已经有七八亿人口,全国的电话机呢?我不说局内的那些设备,真正能够拿起电话就能通话的,大概只有300万。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而在朱高峰心里,迫切需要建设的,是一条条遍布中国的“电话线路”、一座座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空中桥梁。
朱高峰:外商到了中国以后,如果说交通不太好,比如说浙江一些地方,或者到一个离中心城市比较远的地方,他如果需要待两三天,这个他还可以容忍,但是他到那以后,如果没有电话机或者拿起电话机打不了,他一天不跟家里边联系,他绝对忍不了,无论是从个人家庭来讲也好,还是从他的业务本身来讲也好,他都受不了。从经济角度来讲,从生活角度来讲,同时从全社会联系的角度讲,当时通信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
朱高峰出席邮电部与日本电信交流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可推广电话要成本,钱从哪儿来?朱高峰了解到日本曾经在电信大发展时期收取过“初装费”,也就是第一次安装电话要缴纳的费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朱高峰经过实地调研、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电话安装费最高价格是5000元。80年代初的5000元可是一大笔钱,政策公布后,争议随之而来。
朱高峰:反对声音还是有的,但是你要不收这个钱,我连一部电话都没法装,我收了这个钱以后,我能够装100部。
一部电话5000块,1万部电话就是5000万!事实证明,通过初装费推广电话的普及对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后来安装电话的人排起了长队,朱高峰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曾经的同事刘建辉谈起这段往事,也感慨万千。
刘建辉:我们电话发展到现在,没有当时采取的这些措施,不可能在今天人人都有电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可能解决中国通信长期以来落后于世界各国的这种情况。
朱高峰在电信机房调研
为世人留下科技的发展 为学生留下精神的财富
上世纪80年代固定电话还属于奢侈品,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国固定电话已经达到3亿多部,移动电话16亿户以上,最初的1G、2G、3G靠买,4G自己研发,到5G实现完全自己主导……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映射着时代的进步。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朱高峰很欣慰,而同样让他欣慰的是,他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994年,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朱高峰参与筹建工作并当选为首届院士,退休后又相继在北邮、北大等学校任教,桃李满天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迪是朱先生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关门博士生。他说,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朱先生留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王迪:无论是作为重大工程的总工程师,还是作为高层管理者,朱先生都能通过认真调研、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最终实现目标。这种创新与实干精神让我终身受益。
朱高峰讲课
身份虽变 初心不改
从技术专家到邮电部副部长、再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每一个称谓都响当当,不过,对今年88岁的朱高峰先生而言,他最中意的头衔还是“工程师”。
朱高峰:工程师就是干实事的,工程师光靠嘴是不行的。你哪怕成天都在纸上做工作的话,他也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这个工作。
朱高峰获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原文:https://china.cnr.cn/gdgg/20231003/t20231003_5264399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