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orth.com.cn 2010-02-02 08:41 摘自:北方网
内容提要:2009年11月,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再传喜讯,他们的研究团队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这个奖项是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第一个全国性的奖项。
2009年11月,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再传喜讯,他们的研究团队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这个奖项是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第一个全国性的奖项。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高校的科研工作总是以高精尖著称,似乎与产业化没有太多关联,可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静康却骄傲地告诉记者,从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开始,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走的就一直是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道路。
提起王静康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作为我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静康用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工作成果,在工业结晶领域抢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长期以来,她一直致力于化学工程工业结晶的理论和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开发,系统地发展了现代工业结晶与医药理论;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工业结晶和医药结晶技术的研究中心;连续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有关化工、医药与材料领域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的“七五”至“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成功实现了全部成果的产业转化,成果产业转化均一次成功,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设计建成了百余条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王静康和她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年平均新增产值12.3亿元,年平均新增利税2.6亿元,为我国不同领域的工业企业结晶技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业结晶技术看似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其实作为一种高效、节能、降耗、减排的化工精制技术,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农药、石油化工、食品和医药等传统领域,还是生物化工、能源材料等新兴行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现已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前沿,也因此一直处于国际专利封锁垄断之下。
要想突破国际专利的严密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技术攻关,开拓发展出属于我国自己的工业结晶工程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王静康便带领着她的科研团队出色完成了国家“七五”至“十五”期间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率先提出了可用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精馏结晶技术与反应结晶技术、领先发明了可应用于化工领域高端提纯的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与设备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她还获得了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科技奖项。
在众多科研成果中,给王静康留下深刻印象并引以为豪的便是,她和她的团队在“八五”期间完成的攻关项目——“青霉素工业结晶的新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青霉素又被称为盘尼西林,它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抗生素,也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抗生素。1953年,我国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揭开了我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青霉素已经成为了我国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当时受制药技术水平限制,青霉素纯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使用。
临危受命的王静康作为项目负责人签署了需要对国家负有法律责任的攻关合同,在国家有关部门力争在两三年内完成且研发成果必须实现大规模成功产业转化的高标准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发工作。在必须保证产业化一次成功的目标下,1993年王静康在溶液结晶技术与过程集成方面,率先提出精馏与结晶耦合的新型精馏结晶技术,提前两年完成了这项科技攻关项目及在华北制药厂的产业转化。攻关成功的科研成果,主要解决了青霉素纯度不够的技术问题,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使同样原料的产出比提高了5%,溶剂消耗降低了30%,每吨青霉素产品净增效益1.1万元,并延伸开发解决了多种抗菌素的精制问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获得了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全国青霉素工业推广面已达到90%以上,每年为国家新增利税近亿元,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据了80%以上的国际市场。
2000年,王静康带领团队以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产学研合作任务为核心切入点,在国外技术保密而无具体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针对维生素C、A晶型盐酸帕罗西汀、地塞米松磷酸钠、头孢曲松钠、木糖醇、头孢唑林钠等重大医药产品,成功地开拓了“分子组装与晶形优化”共性技术和绿色产业化集成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
在药物生产的结晶过程中,同一类药物、同样的分子式常常可以产出形状各异的晶体,“分子组装与晶形优化”共性技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可以人为地调控分子的空间排列方式,改变晶体的外观形态,不仅全面提高了这些重大医药产品的药效、疗效,同时还一举突破了国外同行业对某种药物特定晶体形状的技术及市场封锁。目前,这项技术已分别在华北制药集团、鲁抗医药集团、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国内大型医药化工企业实现了成果产业转化。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此技术应用于其地塞米松磷酸钠系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今其产品已成功击败了号称“国际王牌”的法国罗素公司等国际竞争对手,顺利进入欧美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据了50%的世界市场份额以及60%国内市场等。2005年至2007年累计新增利税为1776.3万元,创收外汇496.57万美元。
而绿色产业化集成技术则实现了药物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排绿色产业化目标。目前已在国内有关企业建设了17条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结晶生产线,三年中,新增产值12.44亿元,新增利税2.86亿元,创收外汇3171万美元。
科研上的成就,使王静康获得了太多的荣誉。面对荣誉,她却淡然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一点点贡献,能够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奖励便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尊重国家的要求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她更愿意听到的称号还是“人民教师”。这位精力充沛的学者目前仍然承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现在,天大化工学院的本科生都希望自己的论文上有“指导教师:王静康”的字样,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意味着他们将学到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不懈的追求精神。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静康仍然如同年轻人一样地工作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业结晶中心教授张美景告诉记者,现在王静康仍然活跃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她对科学研究认真求实的态度和不计利益得失的宽大胸怀感染着研究中心的每一位教授、学生,也使她拥有18名核心成员的科研团队迸发出令人羡慕的凝聚力。现在,她和她的团队正承担着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继续破解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记者李夏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