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咨询 > 研究动态
为国宝"蒲津渡浮桥锚碇及铁牛"保护工程献计献策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受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我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先后于2001年10月和2002年5月两次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对"山西蒲津渡遗址浮桥锚碇及铁牛保护工程方案"开展咨询。周干峙、傅熹年、陈肇元、叶可明、周镜、黄熙龄等院士及有关方面专家参加了该活动。目前,有关蒲津渡遗址浮桥锚碇及铁牛保护工程咨询意见和院士们的补充建议已送达国家文物局。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是古蒲津渡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蒲津渡桥曾是横跨于黄河之上最早、最大的一座牵拉浮桥。据记载,该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进行加固和修建,在两岸各铸铁牛四尊(被誉为"黄河大铁牛")、铁山四座、铁人4个、七星铁柱36根等;铁牛下有齿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构成古蒲津渡铁浮桥的"固地锚"。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1/4。明时,河水曾几次袭击蒲州城,冲断铁索。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文物逐被没入水中、埋入地下。1989年,蒲津渡遗址被发掘,出土时的唐开元铁牛乌黑发亮、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大、份量之重(重者达70余吨)、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举世罕见,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世人瞩目的国家重要文物,堪称国之瑰宝。
  蒲津渡遗址出土的铁质文物,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铁牛及铁牛下面的铁板和铁锚柱、铁人、铁山、七星铁柱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金、铸造、建桥技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工程技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为此,院士、专家们建议,在展示铁牛及其它地面文物艺术性的同时,还应展示铁牛下部的斜锚柱及其结构,体现出其古朴而科学、合理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院士、专家们还就铁牛软着陆方案、箱体防水方案、地面沉降、施工模拟等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多项咨询意见,引起国家文物局领导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6月8日,叶可明、陈肇元院士借到山西出差之机,在山西省文物局等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实地考察蒲津渡遗址后,又就展示方案、铁牛就位后的支承方式及铁质文物的防锈措施三个方面又提出补充建议。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